文化云客厅 | 骆以军:写小说的人, 要吸吮人间的黑暗( 六 )

《儒林外史》研究者商伟教授曾经写过一本书 , 讲的是18世纪明朝中晚期之后 , 中国士大夫心灵跟话语之间的背离 。 商伟说 , 从春秋战国到汉唐宋 , 儒家知识分子们所掌握的话语体系已经过于熟烂和僵化 。 在这套话语体系里 , 士大夫们明明知道那些陈词滥调是僵死的 , 可依旧像AI一样不经思考地输出这种语言 。

“所以我说 , 明朝《儒林外史》写人心灵的偷拐抢骗 , 就已经比索尔·贝娄写的《洪堡的礼物》里更通透 。 我年轻的时候都在读卡夫卡、福克纳、博尔赫斯 , 这几年重看中国古典的小说 , 比如说《红楼梦》《金瓶梅》《儒林外史》 , 我会感到一股非常强的暗流 。 好像书里的许多人不知道在干嘛 , 整天吃饭喝酒讲空话 , 其实他们把该办的事情都办了 , 他们该交涉的权力关系、师生关系、情感关系 , 以及官场里面的整套秩序利益 , 全部有一套非常平稳的话语系统在里头运转 。 ”

这可以和看鉴宝节目的乐趣联系到一起 。 骆以军一度迷上了大陆的鉴宝节目 , “南昌寻宝”“安徽寻宝”“深圳寻宝”......甚至常常看到深夜 , 取代了曾经唯一的熬夜方式看小说 。 鉴宝的精髓在于判断宝物是真是假 。 总有人强于作假 , 也总有人要拆穿这种假 , 看宝物作伪和辨伪之间的厮杀 , 便成为观众的乐趣所在 。

骆以军总结出 , 这种热衷于辨伪的乐趣 , 是从古一脉相承的 。 “我们的民族文明像锦绣一样灿烂 , 但如果你以小说的方式去观看人类形态 , 会发现其实我们消耗极大 , 甚至最大的精力 , 就在辨伪 。 比如孙悟空有真假美猴王 , 连观音都分辨不出来 , 还常常用各种偷拐抢骗的伎俩 , 他是最会用这种《儒林外史》里这套假把戏的人 。 ”

人们总是透过说故事去判定自身大量的故事或伪故事 , 在分辨真伪时消耗了大部分精力或全部精力之所在 , 到底如何判断真伪?分辨真假有那么重要吗?或是说创造力的核心到底需要放在哪里?这本《匡超人》或许可以成为一种找到答案的可能 , 正如骆以军所说:“通过这本书我希望大家出现一个画面 , 在一个空旷的平原上 , 一端站着美猴王 , 另一端站着匡超人 , 他们两个在互相朝对方走去 。 ”

新京报文化云客厅——云享文化生活 , live每周不停

更多直播活动 , 欢迎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文化客厅微信、新京报APP文化频道、新京报书评周刊微博活动预告

撰文|罗拉 段雅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