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专家何日辉|难治性抑郁症的真相:六成抑郁症患者伴有同一种疾病!( 四 )


所以 , 我们在临床中对这类患者的心理干预必须首先进行创伤修复 。 先通过认知心理干预引导患者对上述问题有比较理性的理解 , 再通过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技术(TPTIH)精准修复抑郁症和人格改变背后的创伤 。 除了释放负性情绪之外 , 还会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反省 , 意识到自己也有不足 。
创伤修复后 , 我们再跟进认知心理干预 , 强化患者的自我反省意识 , 引导患者明白自我否定和自我反省的区别 , 后续遇到挫折时才能尽量避免再次抑郁发作 , 并学会积极地总结自己的短板 , 提高逆商 。
在这个阶段 , 我们往往发现以往跟患者怎么说都说不通的道理 , 但经过创伤修复后 , 他们就茅塞顿开了 , 很容易就能接受自己也有所不足 , 并不完全是他人的过错 。
我们最近进行心理干预的一个个案就非常典型 。 该患者在高中时成绩下滑得很厉害 。 他认为 , 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情绪总是波动 , 而情绪总是波动则是由于妈妈总是骂他 , 两人冲突频发 , 自然就难以专心学习 。
患者回忆 , 他还专门跟妈妈反映了这个问题 , 希望妈妈改正 , 结果妈妈认为孩子是找借口 , “她说成绩不好是我自己的问题 , 怎么可以怪到她头上 , 还臭骂了我一顿 , 我非常委屈 , 当场就哭了” 。 这是他的重大创伤之一 。
但后来在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时发现 , 其实这个孩子当时的表达方式有很大问题 。 他向妈妈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明显带有情绪 , 用词过于夸张 , 又或者表达不当 , 所使用的词汇不但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 反而容易出口伤人 , 激怒对方 。
从催眠中“醒来”的患者恍然大悟:原来当时不全是妈妈的错 , 我自己的表达方式也有问题!
第二天我再针对这个问题对他进行强化心理干预 , 他就很容易听进去了 。 而且他还反思 , 以前也有人说他表达方式有问题 , 别人很难和他交流;但当时他听不进去 , 反而认为自己逻辑能力强 , 别人都说不过他 , “难怪我以前总是容易跟人起冲突!”
深究之下 , 这有可能是他过早、过多地阅读了一些文艺、哲学书籍 , 产生了不良影响 。
经过这一轮心理干预 , 他发现了自己的问题 , 偏执型人格改变一下子被削弱 , 自我反省能力越来越强 , 亲子关系的修复也更加顺利 。 这都是基于创伤修复时发现了事件的真相 , 并在内隐记忆层面引导他自我反省 , 否则 , 光从意识层面去跟他解释这个道理 , 是很难改变其固执观念的 。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 , 抑郁症和偏执型人格改变/人格障碍的根源其实是同一个——叠加性心理创伤 。
已有的临床研究也指出 , 成长时期的创伤(情感忽视、情感虐待、躯体虐待)会对精神症状和人格异常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 甚至有学者认为 , 童年早期的创伤经验会导致儿童大脑的结构异常 , 使某些脑功能受损 , 成为个体后续出现精神症状和人格异常的高危因素 。
所以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抑郁症和人格改变/人格异常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共病关系 。
传统意义上的共病是指两种机制不同的疾病同时出现在同一患者身上 , 但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意识到 , 精神科轴间、轴内的所谓“共病”是由共同的病理基础发展而来 , 它们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 。 这种理解也更接近疾病的本质 。
良好家庭环境可纠正人格
以上详细分析了抑郁症伴有人格改变/人格障碍的原因、发展和内在关系 , 难治性抑郁症的“难治” , 往往在于很多临床医生、患者家属并没有看清楚疾病的本质 , 所以缺乏高效的、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
那了解了上述知识之后 , 抑郁症患者的父母该怎么办呢?
如果孩子被诊断抑郁症 , 但药物治疗效果并不好(很可能属于难治性抑郁症) , 那父母一定要识别孩子是否有人格改变或人格障碍 。
精神心理专家何日辉|难治性抑郁症的真相:六成抑郁症患者伴有同一种疾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