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汇|春秋战国系列(十)秦灭三晋:走向大一统

攻灭三晋:
公元前230年 , 秦军攻韩 , 俘虏韩王安 。
公元前228年 , 秦军攻陷赵都邯郸 , 俘虏赵王迁 。
公元前225年 , 秦军攻魏 , 魏王假投降 。 秦灭三晋:走向大一统
至此 , 合称“三晋”的韩、赵、魏三国全部灭亡 。
秦发动统一战争之前 , 长史(相当于幕僚长)李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等人为秦王嬴政设计了统一的方略 , 那就是先灭韩、赵、魏 , 控制住中原 , 然后南下灭楚 , 最后消灭北边的燕和东边的齐 。 此后的秦统一战争 , 基本就是照此进行的 。
历史文化汇|春秋战国系列(十)秦灭三晋:走向大一统
文章图片
韩非像
为什么要先灭韩、赵、魏呢?
因为秦国在陕西 , 而韩、赵、魏三国是瓜分了晋国建立的 , 晋国的大本营就是今天的山西 , 正好在秦国的东面 。 所以 , 如果秦不先吞并三晋 , 根本就无法东出统一天下 。
三晋之中 , 韩国最弱 , 又处在当时各国的中央 , 地理位置很重要 , 所以就成了秦国的第一个目标 。
公元前231年 , 韩国的南阳代理太守腾献出南阳(今河南西南部) , 投降了秦国 。 韩国遭到这一打击 , 实力更加衰弱 。 腾投靠秦国后 , 受到秦王政褒奖 , 被封为内史(管理京师的官员) 。
第二年 , 秦王政下令正式攻韩 。 出人意料的是 , 秦军主帅不是名将王翦 , 而是刚刚降秦的内史腾 。 秦王政这么做有两点好处:一是内史腾熟悉韩国情况 , 二是借此告诉韩国人 , 抵抗没用 , 投降则是好处多多 。
秦军灭韩没费太大力气 , 就一举攻破韩国首都郑(今河南新郑) , 俘虏了韩王安 。 此后 , 秦国在韩国故地设立颍川郡 , 吞并了韩国 。
灭韩之后 , 秦国很快就开始了对赵国的征伐 。
其实 , 几年之前 , 赵国和燕国之间爆发战争 , 秦国就想趁这个机会消灭赵国 。 然而 , 秦军连续败给赵国名将李牧 , 秦国无奈 , 只能按原计划先讨伐韩国 。
历史文化汇|春秋战国系列(十)秦灭三晋:走向大一统
文章图片
李牧像
公元前229年 , 赵国发生大旱灾 。 秦国抓住机会再次出兵 , 以王翦、杨端和为主帅 , 分别进攻赵国的井陉(今河北井陉)和邯郸(今河北邯郸) 。
秦军再次遭到李牧的顽强抵抗 , 双方僵持了一年多 。 秦国最后使出反间计 , 诱使赵王迁杀死李牧 , 改以赵葱、颜聚统帅赵军 。
李牧死后 , 秦军大举出击 , 王翦率领几十万大军进攻赵国南部的漳河一带 , 同时大将李信从云中(今内蒙古南部)、太原出击 , 进攻赵国北方 , 形成了合围的态势 。 赵王迁冤杀李牧 , 临阵换将 , 导致赵军士气低落 , 根本不是王翦的对手 , 很快赵军就被击溃了 , 主帅赵葱阵亡 。
一年后 , 秦军攻陷邯郸 , 活捉赵王迁 , 赵国灭亡 。 赵公子嘉带着几百人逃到了代地(今河北蔚县) , 自立为代王 , 后来与燕国联手 , 继续抗秦 。
这个时候 , 中原只剩下了魏国还没被秦国征服 。
魏国地处黄河中游 , 国内基本都是平原 , 无险可守 , 而且距离秦国的中枢关中地区太近 , 只隔着一条黄河 , 始终处在强秦的阴影之下 。 加上韩、赵已经灭亡 , 魏国孤立无援 , 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
公元前225年 , 秦国派王翦的儿子王贲带兵攻打魏国 。 王贲围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 魏军仗着城墙坚固 , 死守不出 。 秦军挖开黄河、鸿沟 , 引河水灌入大梁 , 泡塌了城墙 , 魏王假只能投降 , 魏国灭亡 。
历史文化汇|春秋战国系列(十)秦灭三晋:走向大一统
文章图片
王翦像
秦军所向披靡 , 除了在赵国 , 几乎没遇到什么有效抵抗 。
秦军如此强大 , 各国为什么不联合起来抗秦呢?
早年各国确实曾经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 由于六国是南北向联合 , 这种行动就被称为“合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