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成效如何?,《柳叶刀》连刊中、英两国新冠疫苗研发进展

7月20日 , 《柳叶刀》(TheLancet)杂志同天发布了中国军事科学院陈薇团队和英国牛津大学等团队的新冠疫苗2期临床试验结果 。
陈薇院士团队的疫苗——Ad5载体疫苗 , 基于人体5型腺病毒 , 而牛津大学-阿斯利康联合团队研制的ChAdOx1-nCoV-19则以黑猩猩腺病毒为载体 。
两边都是腺病毒载体疫苗 , 设计路线相似 , 临床结果也颇相呼应 。
需要先明确疫苗的评价指标:1.免疫原性;2.安全性 。
免疫原性的评价主要看中和抗体免疫应答(评判疫苗效力的金指标) , 以及受体结合域(RBD)特异性ELISA抗体反应(ELISA中文全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是一种定性或定量检测 , 使用抗体来结合并测定目标分子);
安全性评价主要看注射后14天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
世界科学|成效如何?,《柳叶刀》连刊中、英两国新冠疫苗研发进展
文章图片
Ad5疫苗中和抗体滴度偏低
陈薇团队展开的2期临床共有508名受试者(包含了65名55岁以上的志愿者) , 分高剂量组253人 , 低剂量组129人 , 以及安慰剂对照组126人 。 最终结果为:
超96%的受试者产生了抗体;
高、低剂量组产生结合抗体反应的受试者比例分别为96%和97% , 反应峰值分别达到了656.5与571个ELISA单位;
高、低剂量组产生中和抗体反应的比例分别为59%与47% , 几何平均抗体滴度(GMT)分别为19.5和18.3;
另外 , 超过90%的人有T细胞反应 。
中和抗体反应的GMT值是接种疫苗者能否得到有力保护的关键 。 对于一支合格的疫苗来说 , 低于20的GMT值无论如何都是偏低了 。
作为参考 , 由BioTech和辉瑞联合开发的BNT162新冠病毒候选疫苗在1/2期临床试验中 , 针对高、低剂量组的中和抗体GMT分别达到了267和168 。
当然 , 偏低的GMT值现阶段还无法确切说明什么 , SARS-CoV-2终究是全新的病毒 , 或许当前的中和抗体反应已经可以提供足够保护力度了 。
此外 , 55岁以上人群 , 以及试验前就对5型腺病毒有预存免疫力的人群 , 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较低(仍高于安慰剂 , 且不影响T细胞反应) 。
研究作者指出 , 对于这类人群 , 一次接种可能不足以诱导出高水平的抗体介导免疫反应 。
要知道约80%的中国人都有针对5型腺病毒的预存免疫力 , 这意味未来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可能需要多打好几针疫苗才能安全 , 甚至打多少针也诱导不出足量抗体来 。
安全性方面:
高、低剂量组受试者在14天内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烧、疲劳、注射部位疼痛、肌肉酸痛、咳嗽、呕吐以及腹泻等)发生率分别为72%和74% , 在安慰剂组中 , 这一数字为37% 。 不过大多数不良反应都是轻中度的 。
28天之内 , 高剂量组中有24名(9%)接种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3级) , 显著高于低剂量组(1%)和安慰剂组(2%)的参与者 。
英国牛津大学团队的疫苗 , 2期还缺老年受试者
牛津大学团队的1/2期单盲随机对照试验在1077名18至55岁之间志愿者中展开 。 受试者分4组:其中第三组只接种新冠疫苗 , 其余三组均为一半人注射新冠疫苗 , 另一半人接种脑膜炎复合疫苗作为对照 。
第一组的88人于实验第一阶段受到额外监护 , 并接受抗体及T细胞反应测试 。
第二组有412人 , 他们通过抽血测试抗体和T细胞反应 。
第三组的10名志愿者进行了2次新冠疫苗注射 , 中间间隔28天 , 其目的在于测试疫苗安全性 , 也检验二次加量能否带来双重保护 。
【世界科学|成效如何?,《柳叶刀》连刊中、英两国新冠疫苗研发进展】第四组共567名受试者 , 仅测试了抗体反应 。
研究人员发现:
受试者们的T细胞反应于注射后第14天达到峰值(856个点形成细胞/每百万个外周血单核细胞中) , 在56天后出现轻微下降(中位数424个点形成细胞/每百万个外周血单核细胞) 。 不过第二剂加量并未起到增强T细胞应答的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