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竞秀养成:没有血雨腥风的“大逃杀”

:原题为_北京日报|竞秀养成:没有血雨腥风的“大逃杀”。
北京日报|竞秀养成:没有血雨腥风的“大逃杀”
文章图片
《青春有你》
北京日报|竞秀养成:没有血雨腥风的“大逃杀”
文章图片
大禹
6月23日 , 成团于2018年的女子组合“火箭少女101”在出道两年后举行了题为“遇见·再见”的告别典礼 , 正式解散 。 7月4日晚 , 由腾讯视频出品的女团竞秀养成类综艺节目《创造营2020》完成了总决选 , 一个全新的女子唱跳组合“硬糖少女303”正式成团出道 。 与此同时 , 芒果TV打造的由30岁以上女艺人为主体的竞秀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正如火如荼 。 姐姐团、少女团、练习生……各种竞演养成类综艺节目大有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之势 , 成为这个夏天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
从个人到团体 , 从观众到制作人
2004年横空出世的《超级女声》以声乐竞演 , 正式开启了中国选秀类电视节目的元年 , 之后大同小异的《快乐女声》《快乐男声》等也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的热度 。 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出现再度刷新了国内音乐类竞演节目的热度 。 由知名歌手或者专业音乐制作人通过公开评选和评论 , 在参与者中选拔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优胜者 , 为其提供专业训练和宣发资源 , 从素人到明星 , 一战成名 。 2018年 , 爱奇艺推出的《偶像练习生》在时隔14年后再度开创了国内选秀节目的新业态——偶像竞秀养成类真人秀 , 开播仅一小时就突破了过亿收视量 , 《创造101》《创造营2019》《创造营2020》《青春有你》《以团之名》等同类节目争相出场 , 有别于此前突出选手作为单一个体竞争的模式 , 这类节目更强调个人与团体的融入性 , 强调团体的整体舞台呈现 , 在专业技能要求上也从声乐能力扩充到唱跳俱佳 , 对外形和表情管理也有了更加明确的向偶像靠拢的标准 。
从观众一方的参与程度上看 , 作为粉丝的观众较之此前也有了更多实际的参与感 。 在竞演的各个阶段 , 选手的排名和去留都直接与观众的投票数息息相关 , 所有观众都被赋予了一个新的身份——“制作人” 。 全民自主造星的时代真正来临 , 这也使得观众和节目之间的互动和黏连性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密切度——每一位参与投票的观众都可以自信地认为 , 是自己那至关重要的一票将心仪的选手送上了数量有限的王座 。 观众不再只是受众 , 而是创始人 , 是上帝视角的参与 , 如此掌握生杀大权 , 从受众到创始人、缔造者的转变 , 在国内选秀节目中是绝对的首创 , 庞大的观众群基数和全程紧密参与的性质 , 也决定了此类节目中植入广告的数量和频率 。
复制量产与舞台多样化的突出矛盾
作为挖掘和培养新艺人的方式 , “练习生”制度在日韩文娱产业中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体系 , 也是传播韩流文化、日系文化的主力军 , 目前国内接受“练习生”训练并成功出道且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艺人并不很多 。 在热度和资本的催生下 , 近两年来国内演艺市场一夜间涌现出了大量的练习生 , 不少经纪公司广撒网 , 急“征兵” , 只要年龄、外形过关 , 对舞台表演有热情、怀有明星梦的年轻人都是可收纳的对象 , 经过数月的填鸭式训练 , 就可以作为代表公司的练习生投身到各大团体选秀节目中来 。 在自我介绍中 , 除了个人参赛选手 , 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个统一制式的名称:某某公司练习生 。 这也是公司在镜头前不断露出的植入宣传方式之一 。 对推选练习生的公司而言 , 每一次决选都有如一场押宝 , 推送出去的练习生基数越大 , 经过残酷赛制角逐留到最后的人越多 , “中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
“台上一分钟 , 台下十年功”在综艺界依旧适用 , 通过制式化训练的速成练习生们在节目中的呈现很难避开“千人一面” 。 从唱、演、跳到服饰、妆容、表情 , 都不难发现雷同 。 上百名少男少女看过去 , 常常会让人出现“脸盲”之感 。 不少练习生多次出现在不同的竞秀表演中 , 近乎选秀综艺界的专业龙套队员 , 在不被评委和导师认出的情况下 , 依旧要表演出“第一次亮相”的惊喜和初来乍到的生涩 , 以保证节目作为“秀”的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