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文化|纪念 J.S.巴赫逝世270周年:“研究巴赫,你将在那里找到一切!”( 二 )


《天堂城堡中的音乐:巴赫传》分为十四个章节 , “十四条轮辐 , 全部连接到同一个核心——作为人和音乐家的巴赫 。 ”作者从不同的主题探索了巴赫性格的不同侧面 , 普通读者从中也可以感受到巴赫不再是一个苍白的符号 , 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 更加专业的读者则可以从加德纳本人作为音乐家和指挥家的视角 , 感受和理解他的个人特质如何从音乐当中浮现出来 , 成为在康塔塔(本书重点)、经文歌、受难曲、弥撒曲等作品里展现出来的锐利轮廓、奥妙和声、乐章中的流动性和潜在的韵律 。
管风琴演奏者眼中的巴赫 巴赫的职业是教堂管风琴师 , 他在生前也凭借管风琴演奏而闻名于世 , 且他的管风琴作品比别的任何一类作品都要多 。 因此 , 要理解巴赫 , 少不了管风琴演奏者的视角 , 管风琴演奏者、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伯特·施韦泽的《论巴赫》就是一例 。 施韦泽的人生堪称传奇 , 他正是靠着演奏巴赫作品的演奏会的收入 , 在加蓬创办了兰巴雷内麻风病院 , 耗费几十年时间为当地人民治病 , 而最终获得了诺奖 。
一点文化|纪念 J.S.巴赫逝世270周年:“研究巴赫,你将在那里找到一切!”
本文插图

《论巴赫》[德] 阿尔伯特·施韦泽 著 何源 陈广琛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9月
《论巴赫》的初稿使用当时流行的瓦格纳的理论 , 还原了巴赫的音乐逻辑与语言之间的紧密关系 , 循着众赞歌的歌词 , 得到理解巴赫的钥匙 。 在后来增补时 , 这本书的内容又囊括了作曲家的生平史实研究、各类作品的创作过程、演出方法、接受史、乐器要求等 , 并对演奏方式提出了细致的建议 , 涵盖了巴赫研究的方方面面 。 虽然本书的成书年代距离我们已有百年之久 , 施韦泽的角色也已经从时代先锋变成了历史大厦中的一块基石 , 但在巴赫研究的学术讨论中 , 这本著作依然占据着核心地位 。
如果说《论巴赫》可能因其乐理内容、成书年代等因素令人望而生畏 , 那么管风琴演奏者、作家马慧元的《北方人的巴赫》《管风琴手记》《管风琴·看听读》等作品 , 则可以引领今天的普通读者寻找理解巴赫的另一把钥匙 。 身为计算机博士和音乐爱好者的马慧元常常去教堂为教众演奏管风琴 , 在书中 , 她把对音乐的感性感受与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 , 以诗意的文字为读者娓娓道来她对于巴赫音乐的体会 。
一点文化|纪念 J.S.巴赫逝世270周年:“研究巴赫,你将在那里找到一切!”
本文插图
《管风琴手记:关于管风琴的音乐和生活》马慧元 著新星出版社 2007-10
钢琴家心中的巴赫
一点文化|纪念 J.S.巴赫逝世270周年:“研究巴赫,你将在那里找到一切!”
本文插图
《古尔德读本》[加]格伦·古尔德 著 [加]提姆·佩吉 编漓江出版社 2016-7-1
在巴赫的诠释者中 , 钢琴家格伦·古尔德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 这位凭一己之力将巴赫长期不受重视的《哥德堡变奏曲》变成名作的钢琴家 , 其精湛绝伦的技术和与众不同的乐思与诠释令人叹服 。 那么 , 他眼中的巴赫作品是什么样呢?
《哥德堡变奏曲》的来源是失眠——当时俄国驻德累斯顿大使凯塞林克伯爵因为晚上睡不着觉 , 就让自己的羽管键琴演奏家哥德堡去找当时住在莱比锡的巴赫 , 请他写一些作品 , 以便哥德堡演奏 , 帮他消磨失眠的时光 。 古尔德与这部作品缘分也颇深——他第一次录音就选择了这部作品 , 而在去世之前又录制了它 , 冥冥之中 , 他的人生也像这首变奏曲一样 , 经历了三十次变奏重新返回主题 。 如今 , 古尔德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被誉为最为权威的版本 。 在《古尔德读本》当中 , 不仅有古尔德本人对《哥德堡变奏曲》的解读 , 也有他对赋格艺术的理解 。 我们也会看到古尔德是如何回应质疑的——巴赫的诸多作品是为他那个时代的键盘乐器如管风琴、羽管键琴而作 , 人们会问 , 现代键盘乐器究竟能不能忠实地还原和展现有建筑结构意味的巴洛克风格 , 尤其是巴赫的作品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