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重庆珍档︱竹筒引、苦力挑……老重庆人吃水用水究竟有多少种方法?( 二 )


诸葛亮的笕水被称为“义泉” , 是川江最早的城市供水工程 , 奉节历代地方官员不仅纷纷效仿 , 而且管理和设施更为完善 。
笕水竹竿雨淋日晒 , 容易裂口 , 又常被山上滚下来的石头击破而漏水 , 于是后人改用木槽 。 直至宋绍兴二年(1132年) , 夔州州官张悦把引水管改为瓦筒 ,敷设在地下 , 不易破裂漏水 。 此时奉节城已沿江上迁5公里 , 水从城外的尖山子和三岔溪引来 ,有10多里远 , 途中遇沟壑和岩石的地方 , 瓦筒不能敷设 , 仍用木槽 。 居民用水高峰时 , 水量不够 , 张悦就在城内凿了三口井蓄水 , 用砖石砌井壁 , 人称“惠民井” 。
川江沿岸其他城镇也有笕水工程 。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 年) , 涪州(今重庆涪陵)刺史张浚 , 在城南的水泉垭 , 用竹笕引水入城供给居民 。
清乾隆元年(1736年) , 万县(今重庆万州)知县刘乃大在城里修建便民蓄水池 , 便民池连接300多米石笕 , 从城后几公里远的举人关山上 , 引来山溪水供百姓饮用 。 四年后 , 他升任忠州(今重庆忠县)知州 , 由此专心研究水利 , 在忠州也建起了笕水工程 。
上游新闻|重庆珍档︱竹筒引、苦力挑……老重庆人吃水用水究竟有多少种方法?
本文插图

▲1911年 , 重庆码头的挑水苦力 (德)弗瑞兹·魏司/摄
【上游新闻|重庆珍档︱竹筒引、苦力挑……老重庆人吃水用水究竟有多少种方法?】州官免除买水钱
奉节城的居民虽然吃水方便 , 但笕水由官兵值守 , 公开买卖 , 需要花钱 。 因此 , 此举并没有减轻百姓的负担 。
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 ,奉节来了一位知州王十朋 。 他认为 , 以“义泉”之名引水入城 ,应遵循一个“义”字 。 于是 , 他用公款改建维修笕水工程 , 并免除百姓的买水钱 。 为此 , 他还写了一首《义泉》诗:“官费接筒竹 , 民蠲沽水钱 。 ”蠲 , 免除之意 。
王十朋担心后任官员不予效行 , 又专门作诗《给水》 , 曰: “长使义泉名不断 , 莫教人费一钱求 。 ”据说在给城里街坊命名时 , 他把取水的那条街特别命名为“义泉街” , 可谓一片苦心 。
王十朋在奉节为官两年 , 做了很多惠民的实事 。 离任后 , 百姓自发为他修建了“王公祠” 。 后来 , 奉节人把县城边一条叫西瀼水的小河 , 也更名为梅溪 , 只因王十朋号梅溪 , 可见奉节百姓对王十朋敬重之深 。
井多百姓用水阔
400年后 ,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 夔州太守张廷柏不仅支持笕水入城 , 还新建了十口蓄水井 , 分别取名“利民”“文德” “ 武功” “ 化龙” “ 漾翠” “ 通济” “ 注香” “ 扬清”“太平”“留润” , 人皆称“张公井” , 这下奉节百姓用水更方便了 。 但没过几年 , 蓄水井全被泥沙淤满而废弃 。
福建泉州人许宗镒继任后 ,派人清理了其中七口井 , 再从翟家坝、侯家湾笕水入城 。 为了不弄脏井水 , 许宗镒在“化龙”“漾翠”井上各搭一个茅草棚遮盖 。
清雍正六年(1728年) , 夔州通判汪志敏派人把“利民”井的淤沙清理之后 , 作为城里的消防水池使用 。
清乾隆五年(1740年)和十三年(1748年) , 杜枢两度出任夔州太守 , 前后两次捐出养廉银 , 用于维修、疏通竹笕 , 还特别购买了总产量为十石的田地 。 他用田地每年所得租金 , 对笕水工程实施岁修(每年冬季定期维修) , 确保了长期的维修费用 。
清末 , 奉节城还有九口饮水井、8个蓄水池 , 井池互相连接 , 居民饮水、城邑消防均得其利 。 可到了民国时期 , 竹笕、木槽、石管和井池全部淤塞 , 损毁殆尽 , 居民仍挑江水饮用 。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竹筒引水、苦力挑水 , 老重庆人吃水用水究竟有多少种方法?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 。 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 , 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