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说史|五代十国之后,长安为何再也不是朝代首都?( 四 )


今朝说史|五代十国之后,长安为何再也不是朝代首都?
文章图片
开宝九年(976年)此时宋朝开国不过十六年 , 赵匡胤前往西京洛阳祭祖 , 祭祀完毕便在洛阳行宫住下 , 丝毫不打算返回东京汴梁 。 随行的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向赵匡胤进言道:”东京有汴渠之漕 , 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 , 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 。 陛下居此 , 将安取之?若虑迁都 , 臣实未见其便 。 “这话说的直白些就是:东京汴梁纵有千般不是万般不对 , 但毕竟得运河漕运之便——每年可以从江淮运入漕粮数百万石 , 京师数十万大军就指着这个吃饭 。 陛下如果迁都 , 又从何处去弄这么多粮食?赵匡胤拒绝了李怀忠的建议 , 但接着又一个重量级人物出来劝赵匡胤返回东京汴梁 。
这人就是赵匡胤的二弟、晋王 , 同时也是北宋开国功臣之一 , 日后的宋太宗赵光义 。 赵匡胤的回答是:”迁都洛阳也非长远之计 , 最好是迁至长安 。 “长安居于关中沃野 , 有崤山、函谷关之险 , 于军事防务而言:的确比洛阳、开封更适宜建都 。 赵匡胤对赵光义说道:”我之所以想西迁是要据山河之胜以守卫国都 , 这样便可以裁撤冗兵 , 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 。 “赵光义回答道:”国家之守在德不在险 。 “赵匡胤沉默了 , 他没回答赵光义 , 而是等赵光义走后对左右近侍说道:”晋王所言也有他的道理 , 我就听他一回吧 。 只是恐怕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
就这样赵匡胤在短暂的犹豫后还是放弃了定都长安的计划 。 在中国经济重心转移的大背景下长安已不再适合作为一个王朝的都城 。 可既然经济重心是往南迁移的 , 为何不索性迁都江南呢?事实上北宋之后的历朝历代除偏安一隅的南宋还真没谁这么做 。 这就不是经济问题导致的了 , 而是因为国防问题导致的:中国古代最大的外患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 若定都江南不利于对北方边防的巩固 , 所以自古以来除了偏安一隅的王朝只有朱元璋时代的明朝短暂建都于江南 , 只要是一个大一统王朝都不敢把都城建在江南 , 因为这对北方边防而言几乎意味着毁灭性的灾难 。
既然不能把都城建在江南 , 那就必然会出现政治军事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一北一南的格局 。 但偏偏建都又必须考虑经济问题:至少得有足够的粮食养活京城庞大的人口吧 , 这时大运河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 , 事实上宋以后历朝历代的都城无不建在运河边 , 就是为了方便转运江南的粮草税赋以便供养京师 。 换句话说自宋以后中国的都城由长安沿着运河线转移到了今天的北京 。 然而运河沿线的城市何其多也 , 北京何以脱颖而出呢?这主要是因为自宋以后中国的外患由以往西北方的匈奴、突厥变成了东北方的辽、金 , 而北京正好位于长城沿线 , 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界地带 。
今朝说史|五代十国之后,长安为何再也不是朝代首都?
文章图片
北京位于长城与运河交汇之处 , 同时又位于渤海之滨、燕山之麓 。 这种独特的地缘形式使其成为南方的农耕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双方争夺的主战场:游牧民族得到这里就可以进一步挥师南下饮马中原;华夏民族失去这里就命中注定只能偏安江南(还得是像辽、金这样的对手 , 要换成蒙元、满清连偏安江南都别想) 。 既然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 , 自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 重视的表现就是定都于此 。 宋代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锋中始终处于被压制的状态 , 所以始终无力收复在后晋时期被割让的北京 , 北京因此先后成为辽、金、元三个王朝的首都 。
元末群雄并起之时朱元璋从自己的老家淮西一步步发展壮大 , 南京附近的州县是其取天下的基本盘 , 因此在当时以此地作为挥师北伐的后方基地不失为明智之举 。 然而当公元1368年徐达奉朱元璋之命驱逐了元顺帝后南京就不再适合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都城了——在此之前南京还从没成为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国都 , 定都于此的都是偏安江南的短命王朝 。 如果明朝选择定都于此其实是对北方边防极其不利的 。 朱元璋看到了这点 , 因此他很早就考虑迁都 , 不过在他的备选名单中并不包括北京——这是因为北京在此之前由辽、金、元三个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了四百余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