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说史|五代十国之后,长安为何再也不是朝代首都?( 三 )


裴耀卿把漕运分为几个环节:在每个节点上都建好转运仓库、设计好衔接时间 , 安排不同的专业人员实施 。 运粮船什么时候进入黄河、什么时候到达洛阳、什么时候走陆路、什么时候到长安.......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 , 用一切手段把成本降到最低 。 裴耀卿这个方案不涉及工程技术上的革命 , 只是进行了程序上的改良 , 但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到天宝年间每年运往长安的漕粮高达四百万石 。 这些粮食足以供养一百多万人 , 不仅足够维持长安各级官府的运转 , 甚至还足以使唐朝供养一支大军远征西域 。 从此李隆基就留在长安过着奢靡的日子直到安史之乱的爆发 。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 , 因为它所影响的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王朝的兴衰 , 事实上它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分界点 。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 , 然而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却是始终向长江流域倾斜的:当秦始皇混一华夏之时如今的江南地区还是山越民族聚居之地 。 整个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是极为缓慢的 , 直到三国时期东吴政权才对江南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开发 , 也就是从这时起奠定了日后江南地区的发展基础 。 五胡乱华时期黄河流域的士族百姓纷纷南迁 , 经过东晋、南朝的开发建设之后到隋朝统一南北时中国南方的人口和经济水平已基本接近于北方 。
今朝说史|五代十国之后,长安为何再也不是朝代首都?
文章图片
3、为何五代十国之后长安不再是首都
尽管在隋末唐初南方的人口和经济水平已基本接近于北方 , 但北方依然还是略占优势 。 不过到了安史之乱前夕南北方之间人口比例已发展到一个关键点:一比一 。 安史之乱的爆发进一步导致中原人口的南迁 , 也就是在这时中国经济的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 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后仍定都于长安 , 不过这时帝国的经济重心已全面转移到江南地区 。 长安的粮食已完全依靠江南的输入 , 不过这时唐朝的漕运线上出现了新的威胁:沿途割据一方的藩镇成为了比昔日的三门峡天险更大的障碍 。 唐朝的漕运线已然变得越来越岌岌可危了 。
自安史之乱以来长期的战乱导致关中地区的河渠失修 , 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 大约在唐末宋初中国的气候开始变冷 , 游牧和农耕的分界线开始南移 , 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到清朝初期 。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北方地区的衰落、西北的凋敝、游牧民族的崛起客观上都受到这一因素的作用 , 甚至这种自然的力量也许比成吉思汗和朱元璋更加强大 , 更加无可抵御 。 水土流失和气候变化使关中地区的粮食大量减产 , 已无法供应都城庞大的人口规模 。 唐德宗时因京师缺粮导致帝王不得不常去洛阳就食 , 长安禁军还曾因饥馑闹事并险些酿成兵变 。
自安史之乱以来长安就处于持续的衰败过程中:晚唐时期作为都城的长安自然为兵家必争之地 , 先后被攻陷四次(安史之乱、泾原兵变、吐蕃入寇、黄巢起义) 。 特别是在黄巢起义军与唐朝官家的反复争夺中长安城的宫殿等城市设施基本摧毁 。 根据记载:在唐僖宗从蜀地返回长安之时长安已经是“宫阙萧条 , 鞠为茂草” 。 之后军阀朱温掌握唐朝中央政权后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 。 在迁都的同时朱温将长安城仅存的一些建筑拆除后运往洛阳等地修建新的宫室 , 长安的大部分人口也被朱温迁往洛阳 。 至此“长安自此遂丘墟矣” 。 长安城从此彻底衰落 , 已无法作为一个王朝的都城使用了 。
在长安衰败的同时位于汴河到黄河入口处的汴梁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朱温以此为基地发展壮大 , 最终篡夺了大唐江山 , 建立了后梁王朝 , 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 在这一时期汴梁取代长安成为新的政治中心 , 赵宋立国后承袭五代的政治遗产以汴梁(今河南开封)为都城 。 但作为一位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赵匡胤其实打心底里不想定都汴梁 , 因为此地乃四战之地——四周皆无险可守 。 选择定都汴梁意味着必须在京师驻扎重兵 , 事实上宋朝后来的强干弱枝之策和这也不无关系 , 定都汴梁意味着必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供养这座京城 , 同时也将削弱地方防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