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说史|五代十国之后,长安为何再也不是朝代首都?( 二 )


西汉之后新莽王朝和东汉王朝短暂定都于长安 , 不过最终东汉选择迁都洛阳 。 东汉王朝崩溃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 在这一时期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六个王朝曾定都于长安 , 不过这些王朝都是偏安一隅的割据王朝 , 并不需要供养像一个大一统王朝那么多的首都人口 。 到了隋唐时期长安的人地矛盾已相对比较尖锐:隋炀帝通过大运河把江南地区的粮食运到关中 ,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关中地区的人地矛盾 。 不过即使有大运河也并不能完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所以隋炀帝后来又通过营建东都洛阳作为一种替代方案 。
当时江南的粮食要运送到长安需要走两千多里的路程 。 这段路大致分为三段:从江南到洛阳的一段可以走大运河 , 从陕州到长安的一段也有现成的广通渠 , 所以问题都不大 。 真正的问题就出在洛阳到陕州这段路程 。 这段路中间有三门峡的砥柱 , 所以无法通过船只进行水路运输 , 所以在从江南通往洛阳的大运河与从陕州通往长安的广通渠之间这段路程必须由陆路进行运输 。 这意味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畜力 , 而这一路上人吃马喂也是需要消耗粮草的 。 所以在这段路程上运粮几乎需要准备京城长安实际所需数倍的粮食 , 否则运粮的人马在路上就能把粮食吃光 。
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成本开支 。 这样的运粮模式在经济上显然是不划算的 , 那么为什么唐朝还执意要定都长安呢?直接定都在粮食充裕的地方不行吗?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隋、唐两朝以及之前的北周的皇族均出自于关陇贵族集团 , 而唐朝开国所依赖的也是关陇贵族集团的势力 , 所以如果离开长安就意味着离开了自己的基本盘 。 李世民在总结隋亡的教训时除了滥用民力还有一点就是隋炀帝后期离开了关中这个基本盘 , 所以当宇文化及发动政变时隋炀帝实际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 。 既然有了隋朝的前车之鉴 , 那么唐朝的都城也就只能定在长安了 。
今朝说史|五代十国之后,长安为何再也不是朝代首都?
文章图片
贞观年间唐朝处于由隋末唐初的乱世向治世转型的过程中:尽管生产在恢复、人口在增长 , 但人地矛盾还相对较为缓和 。 到了唐高宗时期一方面唐朝的人口进入迅速增长的时期 , 另一方面随着王朝政治制度的完善使政府机构也开始膨胀 。 这两个因素一同导致了作为首都的长安城的人口开始急剧膨胀 , 粮食问题也就随之成为一个大问题 。 唐高宗李治鉴于这种情况只好采取两京制:长安依然是帝国的首都 , 但同时把洛阳确立为东都(陪都) 。 每当长安缺粮时李治就带着皇族成员、满朝文武去洛阳吃洛口仓的粮食 , 等荒年过去之后李治又带着这些人搬回长安 。
有时这种迁徙甚至搞得和逃荒一样狼狈:永淳元年跟随皇帝去洛阳的扈从之士居然一路走一路饿死 。 知道的是大唐天子率领文武百官巡幸东都 ,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洪七公带着丐帮子弟沿街乞讨 。 可李治鉴于隋朝的前车之鉴和祖宗遗训也只能采取这种不是办法的办法 。 武则天时期延续了李治时代的两京制 , 不过洛阳的地位在武则天时代超过了长安 。 这是因为武则天代唐称帝本就致力于抹除唐朝的痕迹 , 而她又不像李唐皇族一样以长安为基本盘 。 既然武则天提升洛阳的政治地位有抹除唐朝痕迹的意图 , 所以中宗复唐后就在第一时间返回长安 。
中宗复唐后定都长安是出于政治考虑 , 然而粮食的问题依然没得到解决 。 直到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这个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在李隆基执政的头二十五年内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呆在洛阳 , 而每次去洛阳都是因为粮食问题 。 有鉴于此的李隆基下决心彻底整顿漕运 , 最终一个叫裴耀卿的人解决了这一难题 。 裴耀卿意识到三门峡砥柱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无法克服的障碍 。 既然在技术手段上无法克服 , 那么就只能在其他环节上下功夫 。 裴耀卿采取的办法实际上和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泰勒制”是高度相仿的:把工作拆分为可量化的工序 , 然后把每道工序设计得最高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