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记者|《不朽的·THE ART》:阿云嘎探试边界,寻求突破


国民记者|《不朽的·THE ART》:阿云嘎探试边界,寻求突破
本文插图
险些就因为刻板印象错过一张值得精听的专辑 。
实话讲 , 此前对于阿云嘎的了解完全是标签化的 , “音乐剧演员”以及“《声入人心》首席” , 这足以让我认定他的作品必然是走学院路线 , 讲求严肃艺术性 。 尤其此番全新专辑还是定名为《不朽的·THE ART》 , 这就更加强化了我的预判 。 但当我按下播放键 , 开场曲《不朽的(Immortal)》的Intro开启时 , 我就意识到错了 。
这强烈节奏 , 分明就是在制造标准的“舞池能量” , 随后人声进入再听阿云嘎的演唱方式 , 先是“话筒”音效传达出的隐隐律动 , 然后衔接的是真声一字一顿鲜明的“卡点” 。 这丝毫不音乐剧 , 一点也不学院派 , 分明就是今时大众最为熟悉的EDM风味 。
我想 , 阿云嘎是要跳脱标签局限 , 尝试一番破壁出圈 。 如果真是如此 , 他已经成功了 。 一首《不朽的(Immortal)》就足够实现他的诉求 , 这首歌完全符合常规定义里流行音乐的要义 , 律动性强 , 带动感足 , 入耳度高 。 更加巧妙的在于 , 它并不是盲目地贴合市场套路 , 而是立足于阿云嘎自身优势 , 试探基于多样化音乐形态的实验 。
那么 , 他的优势是什么?
最容易想到的是Vocal能力 。 但这只是表象 , 本质上其实是长久经由古典音乐熏陶养成的艺术气质以及音乐人格 。 这些促使他自然散发Art的韵味 。 由此来看《不朽的(Immortal)》这首歌曲 , 即便整体创作框架是源自EDM逻辑 , 最终也并没有落入俗套的“跳舞音乐”程式里 。 它强化的亮点还有古典音乐的雅致跟阵仗:一方面 , 阿云嘎的演唱实时保持着严肃艺术的精髓 , 即便是适配舞曲的快速咬字他同样也有着字正腔圆的饱满 , 此外 , 他的业务能力也总能在细节处完成加分 , 类似充足的支撑感以及压缩感这样的基本操作全程都清晰 , 而在部分唱句尾字收韵时的尾音处理则是体现出十足的绵长隽永 。
国民记者|《不朽的·THE ART》:阿云嘎探试边界,寻求突破
本文插图
另一方面 , 编曲层面同样在强化艺术感 , 提一处关键 , 间奏部分当咏叹调花腔跟舞曲鼓点形成Call and Response的动态精准呼应时 , 宏大美感达到满格 。 EDM类歌曲里 , 提振的Build-up以及缓冲Pop-drop样式繁多 , 但像这样将古典跟电音结合的方式实属精妙 , 既产出了强烈的舞动感觉又触发了充盈的艺术体验 。 可以这么说 , 《不朽的(Immortal)》让电音瞬刻就完成升维 。
将这首歌曲定位为整张专辑的“概念曲”是有道理的 。 因为它集中体现了整体的创作思路 , 音乐上以Fusion为内核 , 将古典、流行、电子、摇滚等等多样化元素熔炼再造出全新形态 。 而同时 , 音乐实验绝对不是终极诉求 , 另外的核心就是思想传达 , 正如《不朽的(Immortal)》这首歌曲讲述了“各种艺术形式都是不朽的”以及“艺术就是探索未知解答”的重点 , 另外9首歌曲(目前解锁3首)则是分别从《基督山伯爵》、《樱桃园》、《小王子》等9部西方文学名著中汲取灵感 , 以阿云嘎的主视角借助其中剧情、人物来抒发个体化的思考 , 这颇有一种以经典名著投射现实生活的意味 。
这个概念立得很稳 , 也非常适合阿云嘎 。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专辑的企划流水纪老师 。 这位已经拥有诸多知名代表作的企划人此番跟阿云嘎合作 , 共同完成了概念的设定 , 并且 , 通过具体歌曲将概念最终实现到位 。
有想法且有执行力 , 虽然目前只发布了4首歌曲 , 但我敢肯定整张专辑10首歌曲都会达到高水准 。 现在各位能听到的《不朽的(Immortal)》、《心岛(Love Island)》、《樱桃树下(Under The Cherry Tree)》、《娜米达(Namida)》已经做出了明确示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