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记者|《不朽的·THE ART》:阿云嘎探试边界,寻求突破( 二 )


国民记者|《不朽的·THE ART》:阿云嘎探试边界,寻求突破
本文插图
它们的好在于 , 在执行层面这些歌曲完美解答了两个基本问题 , “怎么听”以及“听什么” 。
。 那个难题还要重提一遍 , 艺术如何普世化?我想很多人也都会这样的疑问 , 像阿云嘎这样的音乐剧演员 , 他的专辑是否会有欣赏门槛?现在可以给出确切答案 , 完全没有 。 正是依遵Fusion手法 , 每首歌曲都找到了触及大众审美共鸣的要点 。 《不朽的(Immortal)》率先采用EDM模式让古典也能“跳舞” 。 《心岛(Love Island)》或许是最为接近音乐剧的作品 , 不过它很好借用流行跟摇滚的元素 , 让这首灵感掘自《基督山伯爵》的歌曲有了Power Ballad的叙事感觉 。 《樱桃树下(Under The CherryTree)》则更直接 , 将电子音乐跟Piano Ballad的方式引入 , 制造出了目前最具时代感的歌曲 。 你是否听到 , 连阿云嘎为音乐剧为备的人声都变得流行质感 , 并且在细节处还尝试了“电音化”音效 , 看得出 , 在“实验”这件事上他做得很彻底 。 而完全由他自己独立完成词曲创作的《娜米达(Namida)》则有着将音乐剧跟流行乐相互联的意识 , 再第一段主副歌的音乐剧铺陈后接下里就紧凑进入流行摇滚的场域 。 这是在用最简单有效的段落化设置完成他的个人音乐属性跟更丰富元素之间的对接 。
对于听者 , 无需做任何调整 , 就能润顺进入到歌曲音乐架构中 , 它们都存在通常所讲的良好可听性 。
所以“怎么听”不是问题 , 按照各位平常的听歌习惯即可 , 总会找到习惯的切入口 。
至于“听什么” , 惯常的流行专辑都会强调感受律动 , 欣赏旋律 , 或是领略编曲花样 。 此番阿云嘎的作品当然也有同样目的 , 特别是展示给我们他如何实现音乐剧贯通各样风格的开放效果 。 但 , 又会诉求更进一步 , 他通过歌曲是要传达有意义的内容 。 这或许跟他音乐剧演员的身份有关 , 毕竟他的职业习惯就是要保证表演最终要产生意义 , 而非单纯的技术汇报 。
国民记者|《不朽的·THE ART》:阿云嘎探试边界,寻求突破
本文插图
如此一来 , 《不朽的·THE ART》里的歌曲必然会在内容层面积极输出 。 从创作立意来看也确实是这样 , 尤其这三首歌曲 , 《心岛(Love Island)》根据《基督山伯爵》创作 , 《樱桃树下(Under TheCherry Tree)》的素材来自《樱桃园》 , 《娜米达(Namida)》的根基是《小王子》……这直接决定了歌曲的思想性跟文学性 。 不过 , 歌曲并没有因此而落入到学究或者刻意深刻的窠臼 , 而是睿智地选择文学作品里的某个具体的点来进行发挥 。 这就保障了歌曲释放出独立的生命力 , 就拿《娜米达(Namida)》来举例 。 这首歌曲完全是阿云嘎借由“我”的口吻在讲述“我”自己的故事 , “小王子”只是遥远的意象或者说是平行的参照物 。 这时候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经历还是音乐剧演员的经历 , 都在为他的创作以及表达强化真实感 , 这首歌曲是“活生生”的 。
也就是脱离具体文学作品 , 歌曲的语境跟意境依然成立 。 它们所讲的故事并不是凭空存在的 , 而是实实在在对应着我们的生活 , 就像《娜米达(Namida)》在讲的朴素道理 , 即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希望 , 在任何时刻 , 对于任何人这样的信条都可以产生影响 , 引起触动 。
所以“听什么”的答案也很明显 , 听阿云嘎的日常思考和经历的故事 , 也是在听跟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故事 。
或许音乐上还显得高级有距离 , 但内容上紧紧跟听者相联 , 这就是《不朽的·THE ART》最突出的特点 。 这保证了专辑在开创性“实验”的同时牢牢落地扎根不至于悬浮 。 它很艺术 , 也很生活 。
国民记者|《不朽的·THE ART》:阿云嘎探试边界,寻求突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