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客户端|双向改造同步推进!喜看上海南京东路“微更新”( 二 )


最为突出的两个问题是公共空间杂乱与如厕困难 。 经过半年多改造更新 , 这里有了“最美院落”之称 。
一楼庭院清理干净后建了花坛、晾衣架 , 居民看着心里舒畅了 。 楼顶天台清理干净后有了花草桌椅 , 成了居民聚会聊天的空中花园 。 一处违章建筑拆除后 , 也新建了花坛 。 一位大叔告诉采访人员 , 把老旧的塑料顶棚更换成全新的钢结构顶棚后 , 一楼的公共空间有自然光照进来了 。
采访人员来到二楼居民合用的卫生间 , 两间全新的独立卫生间和一间公用的淋浴间都极干净 , 墙上张贴着值日表和居民们共同制定的《卫生间使用公约》 , 公约中除了打扫内容外 , 还规定各家打扫一周 , 每家至少一人进微信群 , 打扫完毕后 , 拍照上传 。 居委会干部告诉采访人员 , 这里实在无法腾出每家一个独立卫生间的空地 , 只能合用卫生间 , 但现在居民们自觉把这里打扫得干干净净 。
“微更新”细致入微 , 做了许多适老化改造 。 在楼梯靠墙的另一边也装上了扶手 , 还装了紧急报警装置 , 入门处装了折叠椅 。 顶楼安装的太阳能板到了晚上会让楼道扶手下新装的灯带自动亮起 。
【中国新闻网客户端|双向改造同步推进!喜看上海南京东路“微更新”】居民们将改造前后的照片贴在墙上 , 感叹幸亏有了“微更新” , 让环境变美了 , 生活变方便了 , 连搬走的老邻居都愿回来坐坐 , 年轻人回家看父母时喜欢到天台上去远眺一下 。
江阴路72号“微更新”成功 , 被居民称为“最美院落” , 附近居民来“考察” , 都希望也能像这样彻底改善居住环境 , 不远处就有一处正在改建的居民楼 。 接下来 , 街道将引导街区内其他居民楼对“微更新”项目投票 , 并对通过率最高的居民楼启动“微更新” 。
从“微更新”到“微治理”
如何让越来越多的群体开始关心、支持并参与家园的更新与改造?南京东路街道的做法是让社区多元主体借助“微更新”项目和平台 , 围绕共同愿景 , 形成有效互动 , 达成社区共识 , 持续强化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
社区更新是一个自我修复完善的过程 , 政府的前期投入只是一个火种和引子 , 激发居民自治活力和提升公共参与能力才是其核心内容 。 南京东路街道始终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 , 引导居民全过程参与社区更新和建设 。
社区更新必须切中居民的核心诉求 , 很多居民提出希望能改善公共厨房和公共卫生间的环境 。 通过社区更新 , 这些老旧小区基本实现了“一户一马桶” , 实在不具备条件的也通过公共厨卫优化 , 有效提升了居住舒适感 。
更新中特别注重适老性改造 , 通过增设各类无障碍设施、楼梯扶手、多功能晾衣架、自动报警装置以及家具器物棱角包圆等举措 , 为老年人提供更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
对于居民普遍反映的房屋漏水、绿化带渗水、下水不畅、空调外机噪音扰民等问题 , 更新中也结合房屋大修一并设计调整 , 老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
中心城区的老旧社区往往密度高、环境差、空间局促、开放性强、关系错综复杂 , 更新过程中物质上可供发挥的余地不大 , 需要更多地考虑情感因素 。 在硬件改造的同时 , 努力让社区每一个节点都有更多的人参与 , 有更多的互动发生 , 有更多的情感联结 。 这里新落成的几处“零距离家园”共享空间 , 成为社区情感的联结点 。
为规范更新项目管理 , 南京东路街道制定了《南京东路街道社区微更新工作指引(试行)》 , 明确了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项目主体和更新要素 , 规范了包括前期研究、推进实施、长效管理在内的9方面工作流程;强化了“零距离家园”理事会平台运用 , 把有可能参与社区更新的利益相关方凝聚到一个平台上 , 充分听取意见、协调矛盾、达成共识;坚持把“法治”贯穿于社区更新全过程 , 以“法治”思维来整合资源、明确权责、规范行为 , 特别是涉及沿线商家的店招店牌及门面改造和安全维护 , 在法律顾问专业把关下签订街道、施工方、业主“三方协议” , 并按照约定验收移交 , 确保了更新后安全维护责任到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