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脱贫到致富|遵义:脱贫到致富 内生动力从哪里来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黔北多山,山高水长,千百万户人家,蛰伏于大山的褶皱之中 。路,曾是百姓的痛点 。“穷,是2004年我嫁过来的第一印象,村里土地乱石多,进村只有泥巴路 。”在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旺隆镇红花村,42岁的村副主任袁图会说,这一度刺痛着她的心 。
如今,这样的场景早已埋进回忆里 。脱贫攻坚后,进村道路从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 。4年前,袁图会还成立了合作社带着村民种上金钗石斛,12个贫困户不仅脱了贫,还致了富,户均收入达5万元 。
脱贫到致富,内生动力是关键,“源头活水”从何而来?近日,采访人员来到遵义的田间地头,寻找答案 。
引出一条路,乡村“造血功能”被激活
见到独臂的刘青平,他用布满厚厚老茧的左手一把握住采访人员的手,粗糙的手中写满了故事 。他是赤水市丙安镇丙安村人,2011年,在镇上务工的刘青平,因机器故障失去了右手 。那段日子难挨,他躺在床上,不止一次有过轻生念头 。
“看到通村路修到了家门口,我突然觉得,要改变,得做点事情 。”刘青平说 。彼时,扶贫干部也来到他家,2014年他被认定为镇里首批贫困户后,他下定决心——砍竹子,卖钱!
练习左手砍竹并不容易,由于重心不稳,加上看不准,一用力过猛,刘青平重重地摔倒在竹林中,钻心地痛 。好强的他,一次又一次练习,学会了用嘴和单手捆扎竹子 。“通了路,我把竹子放到路边,打电话给收购竹子的人,就可以了 。”他家中有45亩竹林,仅卖竹子一年收入有1万多元 。
路通了,思路也通了 。当听说种金钗石斛收入高,6年前,他开始育苗种植,如今石斛苗10余亩,野外种植近15亩,今年陆续对外销售 。靠着金钗石斛,刘青平正从脱贫奔向致富之路 。
“修路能激活乡村的造血功能,扩宽农民的来钱渠道,让他们的劳动变得更值钱 。”在丙安镇赤水河畔,采访人员见到了正在下乡调研的赤水市青年干部王飞,“以前赤水楠竹竹笋价格在7元左右,现在收购价涨到15元左右,路通了,让农副产品变成旅游商品,群众收入直线上涨 。”
目前,赤水的公路密度已经达到每平方公里3.05公里 。当地累计投入资金48.3亿元连续实施通村公路建设,公路里程达5665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 。
如此大规模的投入是否划算?赤水市副市长张小平算了一笔账,原来赤水只能产出40万吨竹,现在每年可以保障100万吨左右,直接支付给群众的原料款在4.8亿元 。以前,没有发掘好金钗石斛的经济价值 。如今,交通便利后,当地年产金钗石斛鲜条8100吨、鲜花995吨,增加农民收入5.6亿元,直接带动5120户15886名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达5000元以上 。农民致富的关键,在于激活农村末端神经的经济,让农产品以更大价值变现,以此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致富的内生动力会更足 。
【遵义:脱贫到致富|遵义:脱贫到致富 内生动力从哪里来】拧成一股绳,“农民”变“股东”有动力
来到遵义市汇川区泗渡镇观坝,一望无际的茄田,土地平整,沟渠整齐 。沿着机耕道,货车开到了田间地头,茄子装上车后,就拉往上海销售 。
正在采摘茄子的脱贫户刘正梅说:“以前,土地不平,种地不赚钱,后来政府帮助平整土地,现在农民种田是上班 。”她给采访人员算了笔账,她每个月在合作社上班有1600元左右的工资,家里的土地流转每亩每年800元,加上年底分红,两三万元的收入不成问题 。
变化的背后,是农民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了 。泗渡镇党委书记王倩介绍:“我们把农民拧成一股绳,推行‘党委+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党委进行统筹,合作社实施,龙头企业提供种苗、技术、农资、销售渠道,实现多赢 。”
大家都在一个“锅里”吃饭,百姓的利益该如何保证?其中的关键——“3322”利益联结机制:利润的30%用于壮大集体经济,30%用于农民股东分红,20%用于合作社发展后续产业,20%用于脱贫基金,留作脱贫成果巩固 。
推荐阅读
- 扶贫|就业扶贫“小车间” 承载脱贫“大梦想”
- 总书记|总书记和贫困户共商脱贫之计
- 西藏|【幸福花开新边疆】“菜篮子”托起致富梦
- 挖山变养山 脱贫路更宽
- 木耳|挖山变养山 脱贫路更宽
- 【幸福花开新边疆】“菜篮子”托起致富梦
- 社会实践|赴脱贫攻坚一线,看当代青年责任担当
- 菜篮子|【幸福花开新边疆】“菜篮子”托起致富梦
- 大山馈赠助脱贫|大山馈赠助脱贫
- 种桑养蚕|贫瘠不等于贫困!桑蚕带动广西隆林群众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