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顶起|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怎么办?,道理都懂( 四 )


智识营的老学员会知道 , 我一直强调一句话 , 是什么呢:
如何应用智识营学到的知识?一定不要贪多 。 你先拎出一个思维方式、思考工具 , 在生活和工作中找到一个具体的问题 , 试着去迁移应用 , 改变你以往的做法 , 从中得到反馈 , 直到掌握了、内化了 , 再继续拎出下一个方法 , 继续重复前面的步骤……
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万能药的 。 没有什么东西 , 可以让你一下子大彻大悟 , 解决种种问题 , 这不现实 , 也不可能 。 一切的成长 , 都只能来自于「训练」 。 细化它 , 理解它 , 训练它 , 直到内化它 , 学习的本质就在这里 。
(可参考:做成任何事情的方法中的「眼高手低法」)
2.觉察
这是一个我经常强调的思维方式 。 可以说 , 它是许多技巧和方法的核心 。
觉察的本质是什么?是大脑思考问题的颗粒度足够细致 。 拿「设计」来举例 。
你喝水的过程是什么?把水倒进杯子里 , 端起杯子 , 喝一口 , 放下 , 对不对?平平无奇 , 非常正常 。
但一名设计师是如何看待这个过程的呢?他会思考:端起杯子的时候手应该放在哪里 , 采取怎样的结构会让人更舒适 , 怎样的比例才能传达想表达的概念——比如「可爱」「纤细」「优雅」……诸如此类 。 他会从这个我们完全自动化的过程中 , 去关注和觉察到非常多的细节 。
同样 , 如何让自己能够跳出「路径依赖」的怪圈?最关键的 , 就是让自己保持足够敏锐的觉察力:当问题发生时 , 当你采取某种应对策略时 , 停下来 , 问一问自己:
我的感受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有没有别的可能性、别的做法可以尝试?
我期望通过别的做法 , 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 。
几年前我写知乎的时候 , 经常看到一个情境:回答写得很好 , 打开评论区 , 发现作者跟别人在骂战 , 用词恶劣 , 立刻好感顿失——这种情况 , 往往就是因为什么呢?「有人骂我 , 我也要骂回去」成了他的一个内在的、惯性的思维模式 , 已经成为自动化加工了 。
实际上只需要让自己停下来 , 问自己一句:我跟他吵架 , 别人看到了 , 会怎么看我?吃亏的是谁?——就可以了 。
同样 ,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 , 提到过:如何让自己避免负面情绪的影响?关键的一点就是挖掘和调整自己的「信念」 。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需要锤炼自己的觉察能力 。 让自己能够做到:产生某种反应的时候 , 能及时停下来 , 思考一下 , 我现在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在做什么 , 应该怎么做?
这是一种我们在生活中 , 需要提醒自己时时刻刻去培养和练习的能力 。
3.试验
什么叫「试验心态」?简而言之 , 就是三点:
1)尝试不一样的做法
2)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3)从反馈中提炼收获
可以说 , 我这么多年以来 , 一直在遵照着这套原则行事 。
它要求你怎么做呢?不要太在意结果 。 甚至 , 有些时候 , 为了让自己能够成长、有所收获 , 愿意放弃眼前的便利和现成的安全感 , 去尝试「绕远路」 , 做一些未必有实际回报的事情 。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一个岗位上做久了 , 所有工作都得心应手、毫不费力 , 这是好事吗?不是 。 因为这意味着你很可能将每天陷入机械重复的劳动里面 。 这个时候 , 不妨试一试申请调换岗位 , 申请做一些不够熟悉的项目 , 让自己始终保持一种「手感」 。
在我还在上班的时候 , 我的公司经常会针对大环境的变化作出调整 , 开展新项目、调整旧项目 , 很多人都叫苦不迭 , 觉得自己老是在奔波、在做不同的事情 , 非常麻烦 。
但对我来说 , 每一次这样的时刻 , 我都会把它当成一次「挑战」 。 我会觉得:又有新的关卡可以探索 , 又可以积累经验值了 。
当然 ,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 , 是从挑战中获取反馈 , 从反馈中总结规律 。 举个例子:我几年前做过的项目 , 都会有一个定期的复盘阶段 , 从中提炼这么几个东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