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勾践灭吴的背后不是因为西施,而是因为夫差对勾践的战略藐视

“有志者 , 事竟成 , 破釜沉舟 ,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 , 天不负 , 卧薪尝胆 , 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我们熟知的励志鸡汤 , 也有很多人认为勾践能灭吴成功是因为夫差沉迷于西施 , 对国事不放在心上 。这种说法可以说是冤枉夫差了 , 在真实的历史中 , 夫差是一位有着远大志向的君主 , 全身心的致力于吴国争霸事业 , 吴国的灭亡也是缘于此 。因为夫差在之战略藐视勾践 , 战术上也不重视这一关键性的战略失误 , 夫差在这个坑栽了两次 , 导致夫差无力回天 。
一、放勾践回国后 , 没有留下足够的力量防备越国
吴王夫差打败勾践后 , 接受了勾践的投降 。从后来具有上帝视角的我们来看 , 夫差应该立刻杀死勾践 , 拒绝勾践的投降 。其实当时夫差接受勾践的投降更为有利 。
勾践|勾践灭吴的背后不是因为西施,而是因为夫差对勾践的战略藐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古代文明的形成都和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春秋战国各国的发展也和其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齐国挨着海 , 盐业发达 , 管仲实行国家盐业专卖的政策 , 使得齐国变得富足 , 成为春秋首霸 。
那么我们来看看吴、越两国的地理 。吴、越两国在现在的浙江、江苏一带 , 这两个地方主要是山地和丘陵 , 还有部分湖泊 。有山有水 , 便会是值得旅游的好地方 。所以现在浙江和江苏不仅经济发达 , 旅游业也很兴盛 , 有“江南水乡”之称 。这些在现在看来具有非常大的竞争优势 , 但是在春秋时期 , 这些反而是劣势 。春秋时期主要各国综合国力的衡量主要是看粮食和人口这两个方面 。所以后来商鞅变法的主要方针就是“奖励耕战” 。粮食的产量对春秋时的国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 因为粮食可以确保军队征战的需要 , 也保证了下面百姓的生活 , 使他们安心的为国效力 。粮食的产量和耕地又有着直接的关系 。由于吴、越两国山地和丘陵较多 , 所以他们的粮食产量有限 。这也是吴国为什么要攻打楚国和北方的宋国等比较强的国家 , 这可以使得吴国占领具有良好耕地的领土 。
勾践|勾践灭吴的背后不是因为西施,而是因为夫差对勾践的战略藐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不只是因为从楚国逃出来的伍子胥劝说的缘故 , 而是吴国要想发展就必须北上与齐、楚等国争领土 。
当时吴王夫差在会稽包围勾践时 , 勾践派人和夫差求和 , 说如果夫差不同意求和 , 那么他将率领剩下的五千人与吴军进行死战 。这样会给吴军造成很大的损失 , 不利于吴国北上逐鹿 。
当时夫差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选择题 , 杀死勾践 , 然后逐步获得越国的民心 , 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 可是获得的耕地和粮食产量却不多;同意勾践的投降 , 获得一个“亲吴”的越国政府 , 然后全力北上 , 去夺得大片良好的土地 。
可能有人根据后来的情况会说即使放过勾践 , 越国也不会久居于吴国之下 , 但是放过勾践或有十几年的窗口期 , 使得吴国没有后顾之忧 , 全身心的投入到北上的争霸事业中 。这个时间窗口期对吴国来说是很重要的 , 所以经过权衡 , 吴王夫差选择了同意勾践的投降 。
也有人说夫差不该放勾践回国 , 比如伍子胥就因此说过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
“越十年生聚 , 而十年教训 , 二十年之外 , 吴其为沼乎!”
如果长期把勾践留在吴国 , 那么越国很有可能会出现其他的君主 , 那么勾践就完全没用了 。甚至勾践的离开可能是由于文种他们故意使越国的局势不稳 。
所以夫差的这些选择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什么大的错误 , 他的错误在于放勾践回国后 , 没有留下足够的兵力防备勾践 。、夫差北上会盟时带走了大量的精锐 , 只留下少数老弱病残 , 勾践趁机攻打吴国 , 攻下了吴国的都城 , 吴太子自杀 。而后世的诸葛亮在北伐中原时 , 都留下一万精兵防备东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