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治愈|400 万国人的隐痛:一个古老疾病和它背后的现代医疗难题

【偶尔治愈|400 万国人的隐痛:一个古老疾病和它背后的现代医疗难题】
早上八点 ,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开始叫号 ,62 岁的吕文英应声走进主任樊碧发的门诊 。
她坐了一夜火车 , 从长春赶来 。 老人坐在樊碧发对面 , 在包里取出一沓过往就诊材料 。
「大夫 , 我痛得受不了 。 」
掀开衣角 , 吕文英右侧腰腹的位置 , 还留有一块暗沉 , 那是带状疱疹愈合后的色素沉着 。
疼痛始于去年 6 月 , 皮疹愈合后 , 带状疱疹带来的疼痛一直没有消退 。 她形容:那是一种不间断的、持续的、火烧般的痛 , 衣服与皮肤摩擦时都会有痛 , 「整夜睡不着」 。
樊碧发用一根掰直的曲别针 , 在老人两侧皮肤上来回轻扫 , 右侧皮肤感觉明显 , 吕文英抖了一下 , 「这边疼、疼」 。
有「带状疱疹病史」「有疼痛感」 , 吕文英所患的疾病很好辨认 , 治疗起来却「很复杂」 。
根据2016《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 如果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一个月及以上疼痛 , 就属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
偶尔治愈|400 万国人的隐痛:一个古老疾病和它背后的现代医疗难题
本文插图

图源:站酷海洛
我国约有 400 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 。 樊碧发在本周 4 个小时的门诊中 , 22 个就诊患者里有 3 人被诊断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 均为 60 岁以上老人 , 年纪最大的 87 岁 。
门诊情况 , 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流行病学的调查结论 。
50 岁及以上人群每年新发带状疱疹病例约 156 万 。 作为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 , 后遗神经痛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加 , 逐渐升高的趋势 。
60 岁及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中 , 约 65% 会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 70 岁及以上人群里 , 这一数据为 75%。
时至今日 , 医学界早已达成共识 , 「早期而有效的治疗」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治疗原则 。
然而 , 因为患者对疼痛的认知误区、长时间忍痛 , 抑或基层诊疗不规范 , 从发病到得到正确的治疗 , 许多患者总会走上一大截弯路 。
这意味着 , 他们中的许多人 , 将承受几个月、半年、十年甚至终身疼痛 。
古老的疾病 如今依然靠「忍痛」
人类最早对 「带状疱疹」及相关疼痛的感知 , 从对其命名中就可见端倪 。
西方关于该疾病的记载 , 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 。 英文词汇中 , 人们往往使用 Shingles 或者 Herpes zoster 描述 , 前者据说来自拉丁语「腰带」一词 , 也有人称这一疾病是「the belt of roses from hell」(「来自地狱的玫瑰腰带」);后者来自于希腊语 , Herpes 被认为是指蛇形皮肤的病变 ,Zoster 是指腰带 。
偶尔治愈|400 万国人的隐痛:一个古老疾病和它背后的现代医疗难题
本文插图

图源:图虫创意
我国在隋朝「诸病源候论」就有带状疱疹的相关记录 , 民间也流传「腰缠龙」「腰缠火丹」的叫法 。
这些描述也与带状疱疹典型的临床表现对应:患处有潮红色的斑 , 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 , 成簇状分布 , 继而迅速变为水疱 。 常发作于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部神经 。 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区域呈带状排列 , 多发生在身体一侧 。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 , 大多数人儿童时期会生发水痘 , 一周左右愈合 , 但这并不意味着疾病完全好起来 , 部分病毒潜伏在脊髓背根神经节里」 。 对于带状疱疹的诱因 , 樊碧发解释 。
一些人会和潜伏的病毒和平相处 , 而少部分人 , 在身体免疫力低弱时 , 比如人到老年 , 神经节里潜伏的病毒再次被激活 , 再次发生复制 。
疼痛 , 是这个疾病给很多患者最深刻的印象 。
然而 , 这一可追溯千年的疾病 , 直到今天 , 大多患者在发病后的一段时间里还要「忍痛」 , 直到他们寻找到正确有效的治疗办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