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为何执意用天猫对拼多多?( 二 )

阿里为何执意用天猫对拼多多?
阿里是一家善于利用财务能力的企业 , 在上图中也可以看到通过股市融资 , 发行债券 , 银行贷款等种种形式 , 融资性行为大多数时间是正值 , 加上经营性行为带来的现金能力 , 共同为投资性行为提供了后方支持 , 股市是价值的锚 , 利用股市可撬动更多资金 , 这是上市公司在融资方面的最大便利 。近几年内 , 本地生活服务和阿里影业通过投资行为回到集团 , 贡献了一定的资本市场的想象力 , 又以投资行为与商超 , 物流 , 甚至是户外广告分众合作 , 且在云计算方面又先后投资多家技术类企业 。关于阿里的投资逻辑 , 我们也认同大多数的观点 , 即生态系列的打法有利于提高集团经营效率 , 而并表入集团的又提高了资本想象空间 , 以此正向循环 。但我们其实又忽略了另外一个观点 , 即大规模的投资行为 , 理论上是可以降低当期损益表压力的 。如在不同周期阿里投资关于零售场景的企业 , 多是与支付宝强行绑定 , 如本地生活服务 , 商超以及盒马等等 , 等同于企业在经营之外 , 也肩负着手淘或者支付宝的推广业务 , 换言之 , 若无投资性行为 , 其中成本应该划在市场费用之中的 , 即便是协同投资企业 , 出于资源置换等因素 , 也会降低费用 。用手中强大的现金储备和调动能力 , 投资(主控一度占主要地位) , 不仅可以提高资本市场想象力 , 也可以将市场费用以投资的形式支出 , 理想状态下 , 可以通过阿里资源的支持 , 如若盈利 , 在节省市场费用同时还可获得投资收益 , 这或许不是投资的主要逻辑 , 但应该是在考虑之中的 。但这又引发了以下问题:投资性产品并未如“赋能”所愿快速盈利 , 且与对手差距在放大 , 以本地生活和大文娱为例 , 几乎成了包袱 , 阿里2020财年GMV超过70000亿元 , 除电商外尚有大润发 , 本地生活服务等业务 , 也就是说本地生活加飞猪的总GMV不会超过4000亿元 , 而同期美团已经达到了6800亿元 , 人才的储备与投资扩桩速度不能匹配 , 也就是说 , 投资非但没有产生收益 , 且并表之后在损益表形成了拖累 , 大文娱亦是如此 , 不再赘述 , 虽然有成功案例 , 但并表业务的成长却是要考虑的 。2020财年 , 投资性行为有所收缩 , 虽然当期通过港股上市募资 , 但行为已经保守 , 接下来随着新基建的兴起 , 加上核心零售部分对现金业务天猫的支持 , 以及各条战线的对手种种因素 , 阿里还是会靠手中的资金储备加大投资 , 短期内 , 以投资降低对自我业务的资本性支出的比例 , 稳定自由现金流 , 长期内构建产业上下游生态 , 将部分成本转嫁给上下游 , 稳定业务的价格竞争力 。最终体现的还是运营能力 , 当故事讲完 , 新的业务能否跟上 , 能否提高管理效率 , 这才是最难的问题 。 来源:钛媒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