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人工智能,有朝一日会取代科学家吗?( 三 )


3.人工智能是否会引发与人争工作的伦理隐忧
侯增广:我觉得这方面担忧是不必要的 。 我们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 把人从重复性的、危险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 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 当然 , 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面临很多伦理问题 , 这不可能在一个访谈中尽谈 。 我只能从我所在的这个领域谈一个伦理问题的例子:目前的人工智能方法是不能够保证计算结果百分百正确 , 我们应该把什么样问题的决定权交给人工智能?如果出现失误 , 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我们再以手术机器人为例 。 之前说过 , 人体是十分复杂的 , 手术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 。 如果是人做手术 , 他很清楚自己能力或技术的边界在哪里 , 什么样的问题是他不能解决的 。 因此 , 可以及时向老师、前辈请教 , 或者邀请其他科室的大夫来会诊 。 但如果是机器人自主做手术 , 它是按照程序来运行的 , 这个程序不可能包含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 , 机器人也不会清楚自己能力和技术的边界 。 那么 , 在某些程序交由机器人来判断和决定的情况下 , 一旦手术失败 , 这个责任由谁来承担?是算法的研究者 , 是机器人的制造商 , 还是按下操作键的医护人员?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伦理问题 。
王磊:每一次技术的更新换代 , 都会带来产业的变化 , 某些工种可能被替代 , 从而引导劳动力向不同的方向分流 。 我觉得从人类整体的发展而言 , 与人争工作这个伦理问题可能不是最急迫的 。 我们目前讨论更多的伦理问题 , 是如何让机器不“染上”人类的偏见 。 我们知道 , 人工智能是基于大数据的 , 这些数据集的标签的制备过程都需要人 。 特别是 , 原来数据集是由人写的 , 可能会进行克制 。 现在数据集都是互联网搜集的 , 偏见很难避免 , 比如基于肤色的偏见、基于性别的偏见等 。 那么 , 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中 , 如何在算法中去除这些偏见 , 是我们要面对的比较紧迫的伦理问题 。
(本报采访人员 齐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