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摆拍逼停火车,年轻人为何对规则“钝感”
:原题为_光明日报|摆拍逼停火车,年轻人为何对规则“钝感”。
摆拍逼停火车 , 年轻人为何对规则“钝感”
【新闻随笔】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 , 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 ”这句世界摄影史上的名言 , 曾影响了无数摄影者 , 也成就了无数经典摄影佳作 。 但在今天 , 这样的摄影理念在某些场合并不合适 。
最近 , 一则关于“厦门大学生铁轨上摆拍逼停火车”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 随后 , 媒体调查发现 , 在北京 , 为了拍出“大片” , 有轨电车西郊线、东交民巷等地点成为摄影爱好者们的追捧之地 。 而在拍照过程中 , 很多影响安全的危险动作频频“上演” 。 近些年来 , 类似的事情在全国各地都不少见 。 这些行为无疑是不正确的 。 透过大量类似事件能够发现 , 许多人 , 尤其是年轻人 , 希望通过拍摄这样富有日系风格、欧美风格的场景照片 , 来完成其在社交媒体上的个人生活展示 。 这些场景照片其实都有着共同特点 , 看起来“很文艺” 。 与之相应 , 当下各类修图软件中 , 最不缺乏的就是各种风格的滤镜功能 , 这也是年轻人社交心态的一种投射 。
这种想法并非不可取 , 但问题在于 , 当生活的状态呈现“表演化”趋势 , 当网络社群的重要性超过了现实社群 , 很多基于网络开展社交生活的年轻人 , 便容易混淆虚拟与现实 , 从而产生了现实规则也要服从于社交习惯的错觉 。
不是吗?比如发自拍合影 , 按社交媒体习惯——“P图”不能只修自己 , 不管认不认识 , 都得帮图里的其他人顺手“P一下” 。 这样的社交新“规则”不仅体现在合影上 , 也体现在交流上:聊天需要用“嗯”代替“哦”、“嗯嗯”和“嗯”的意思不一样、发大段语音是不礼貌的行为等 。
不能说这些社交习惯不对 , 它们是与新的媒介和新的群己关系伴生的 。 只不过 , 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习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年轻人的行为认知 , 他们能够如鱼得水地生活在互联网上 , 却很难理解现实生活中很多言谈举止并不得当 , 甚至是违法的 。
这是因为在互联网上 , 人们不用为绝大多数的行为承担任何实质性后果 , 而没有实质性后果 , 自然也难以让屏幕前的年轻人真正意识到某一行为的真实影响 。 基于社会常识认知 , 进入正在运营中的铁轨 , 很容易造成行车事故和人身伤亡 , 这一点本不需要被反复提及和强调 。 诸多年轻人在这些场合表现出出人意料的幼稚和“钝感” , 本质上就是已经不懂得应该如何按照现实规则来参与社会生活 。
怎么办?当然可以通过处置和传播这样的典型案例 , 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规则的刚性、现实的因果 。 但更深层要解决的问题是 , 被家庭保护、网络哺育 , 完全可以隔离现实生存的一代人 , 到底如何才能进一步社会化 。 前者是简单的 , 后者则是互联网生存时代的一个需要长久探索的命题 。
【光明日报|摆拍逼停火车,年轻人为何对规则“钝感”】 (作者:陈城)
推荐阅读
- 光明日报|三星堆东北方发现新石器至明清不间断文化层
- 社交|摆拍逼停火车,年轻人为何对规则“钝感”
- 光明日报|达成历史性协议之后 欧洲将合作的目光投向中国
- 摆拍逼停火车,年轻人为何对规则“钝感”
- 光明日报|南极昆仑站为地面最佳光学天文观测地
- 年审|全国不足500只,\百鸟之王\绿孔雀逼停云南玉溪39亿水电项目
- 光明日报|王家坝67年16次开闸:有一道大坝,叫众志成城!
- 光明日报|发生时如何抢救,中国每年约有5.7万人死于溺水
- 光明日报|多所百年高校永久关闭!
- 光明日报|一台挖掘机救下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