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深陷文字狱 几乎被处死 最后竟被政敌所救

苏轼 , 也就是苏东坡的名声在中国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 他给人的印象是幽默豪放、洒脱乐观 ,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有趣故事 。 实际生活中的苏轼可没这么轻松自在 , 他的政治生涯可谓一路坎坷 , 不但多次被贬 , 还在乌台诗案中被捕入狱 , 差点被处死 , 幸亏得到以前政敌王安石的鼎力相救 , 才幸免于难 。苏轼深陷文字狱 几乎被处死 最后竟被政敌所救
苏轼年轻时就以才子著称 , 1057年 , 他进京考进士 , 在考试中写了一篇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 。 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是主考官 , 见到这篇文章 , 大为惊喜 , 连连称赞 。 本来这篇文章应该能得第一 , 但欧阳修误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 , 怕别人说自己徇私 , 就把这篇文章定为第二 , 等最后名单揭晓 , 欧阳修才知道自己误会了 。 后来 , 考中进士的苏轼去拜见欧阳修 , 欧阳修对另一位考官梅圣俞说:这个年轻人前途不可限量 , 将来肯定要超过我的成就 。由于苏轼不善于诗赋考试 , 最后的殿试中只是乙科 。 为了更好的仕途 , 1061年 , 苏轼和弟弟苏辙又参加了制科考试 。 制科不考诗赋 , 苏轼的成绩不错 , 考中了三等 , 苏辙考中了四等 。 北宋的制科考试成绩分五等 , 第一、二等标准很高 , 从来不授予任何人 , 考中三等的相当于进士科的第一名 , 在苏轼之前只有吴育一人 。在这次制科考试中 , 宋仁宗看了苏轼和苏辙的文章 , 回到后宫后 , 很高兴地对人说:我今天为子孙找到了两位宰相之材 。 不但宋仁宗欣赏苏轼 , 后来的宋英宗、宋神宗都很器重他 , 宋神宗尤其爱读苏轼的文章 , 在宫中读的时候 , 竟然忘记了吃饭 , 连连说:奇才、奇才 。 但苏轼却始终没有获得重用 , 因为在当时的上层文官中 , 除了欧阳修极力推荐苏轼外 , 宰相们都不喜欢苏轼 。 北宋的宰相权力很大 , 在人事任命上有很大的发言权 , 皇帝也不能不听从宰相的意见 。宋英宗没当皇帝的时候就听说苏轼的名声 , 当了皇帝后 , 宋英宗想按照唐朝的惯例 , 把苏轼召入翰林院 , 担任起草诏旨的工作 。 宋英宗的想法遭到宰相韩琦的反对 , 韩琦说:苏轼才能远大 , 将来肯定会被重用 。 现在要在朝廷中慢慢培养他 , 按部就班地升职 , 为天下的有才之士做个榜样 。 如果破格提拔 , 有才之士未必心服 , 这反倒对苏轼是一件坏事 。宋英宗无奈 , 只好退了一步:让苏轼去修起居注怎么样?修起居注就是在皇帝身边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行 , 担任这一官职的人和皇帝关系密切 , 很容易被提拔 。 所以 , 韩琦说:修起居注和起草诏旨差不多 , 都很重要 , 不能这样一下子把苏轼提拔上来 。 不如让苏轼到馆阁中任职 , 而且在之前要考试 。宋英宗有些不满:考试是针对那些不知道才能如何的人 , 像苏轼这样有才能的人还用考试?韩琦坚持自己的意见 , 宋英宗只好听从 。 苏轼经过考试 , 又获得了三等的好成绩 , 从而到史馆任职 。 欧阳修把宋英宗与韩琦的对话告诉了苏轼 , 苏轼感叹道:韩公这是为了我好啊!如果说韩琦阻挠宋英宗破格提拔苏轼 , 勉强可以解释为对苏轼的前程有利 。 那么 , 宋神宗时期的宰相王安石对苏轼就是直接的打压了 。 熙宁二年(1069年) , 王安石被任命为执政 , 开始大举变法 , 他一向很讨厌苏轼有不同的意见 , 就打发苏轼去管理官员的告身 , 也就是任命状 , 这明显是一种羞辱和压制 。苏轼深陷文字狱 几乎被处死 最后竟被政敌所救
1071年 , 王安石准备改革科举 , 设立学校 , 皇帝下诏让有关官员提出意见 。 苏轼果然上奏 , 提出反对意见 。 苏轼认为 , 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 , 现存的科举制度行之有效 , 列祖列宗们用这套制度选拔出了很多人才 , 不能贸然改动 。 国家的治乱兴衰 , 不是改革科举能解决的 。 而且 , 现在的改革只是改了一些小的弊端 , 没有根本的变化 , 反而造成了大的混乱 , 那还不如不改 。宋神宗接到苏轼的上奏 , 很是高兴:我本来也觉得这个科举改革有问题 。 听苏轼这么一说 , 我才恍然大悟 。 当天 , 宋神宗就召见苏轼 , 很虚心地问道:现在朝廷施政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即使我有过错 , 你也可以指出来 。 苏轼也确实不客气 , 先把宋神宗夸了一顿 , 然后指出问题所在:您天生才智超群 , 英明、勤奋、果断方面都没问题 。 问题出在您太渴望政绩 , 听了太多的建议 , 提拔人太快 。 愿您耐心一点 , 顺其自然才好 。听了苏轼的建议 , 宋神宗深受震动:你说的话我要好好考虑一下 。 你在馆阁中任职 , 要为我多考虑国家的治乱之道 , 不要有任何隐瞒 。 苏轼得到神宗的表扬 , 非常高兴 , 回去就告诉了同僚 。 王安石得知苏轼说了变法的坏话 , 很不高兴 , 任命苏轼为开封府推官 , 这一职务的事务非常繁杂 , 王安石想借此为难苏轼 。 没想到 , 苏轼安排得井井有条 , 名声更大了 。王安石的新法全面推行后 , 苏轼再一次上书宋神宗 , 说明新法给民间带来的种种麻烦 , 要求宋神宗结人心 , 厚风俗 , 存纪纲 。 苏轼见王安石执政时独断专任 , 在进士科策论考试中出题:“晋武帝平定吴国因为独断而胜利 , 苻坚伐晋却以独断而覆灭 , 齐桓公专任管仲而称霸 , 燕王哙专任子之而败亡 , 为什么事情相同而结果不同?”王安石得知 , 知道苏轼在讽刺自己 。 非常愤怒 , 命令御史谢景温揭发苏轼的过错 , 但查找了半天也没发现问题 。 苏轼见惹怒了宰相王安石 , 请求外放 , 不做京官了 , 到杭州做了通判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 , 按照惯例 , 给宋神宗上了一道谢恩的表章《湖州谢上表》 , 里面有这样一句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 , 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 , 或能牧养小民 。 这一句牢骚话为苏轼惹下了一场牢狱之灾 , 差点因此丧命 。 这句话中的新进指变法派人物 , 也就是新党 , 生事指的是当时正在实行的新法 , 都含有贬低、讥讽之意 , 表达了对新党、新法的不满和抗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