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提语言文字误用现象 “人艰不拆”等被点名

中国教育部提语言文字误用现象 “人艰不拆”等被点名中国教育部指出 , 互联网时代对语言文字产生巨大影响 , 既出现了一些可反映时代特征、传播正能量的新词新语 , 如“给力”“点赞”等 , 也出现了一些不规范、不文明的误读误写误用现象 , 如“人艰不拆”“十动然拒”等生造晦涩的词语 , 甚至一些低俗语言 , 对网络生态环境 , 以及社会语言生活和文化安全产生了不良影响 。据澎湃新闻报道 , 教育部网站今天(13日)发布的《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3950号建议的答复》 , 披露了教育部答复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规范汉语用语承续传统文化的建议”的具体内容 。 《答复》称 , 对语言文字误用现象 , 教育部、国家语委高度重视 , 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引导 。教育部在成文于10月19日的《答复》中指出 , 语言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 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 正确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 , 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 , 也是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答复》称 , 下一步 , 教育部将认真研究并吸纳您的建议 , 一是通过筹备召开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语言文字会议、研究出台指导性文件《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研制《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完善出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等继续加强对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 。二是继续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 , 及时监测全媒体时代下的语言生活动态 , 三是推进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深入实施 , 继续打造语言文化品牌节目 , 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实践活动 。热词 : 中国网络语言【跟帖评论】早就应该采取措施!民族语言混乱不堪 , 还谈什么文化、文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1、社会浮躁的表象之一;2、自媒体的“自由”;3、语言文字随时代发展有进步的成分;4、受社会大环境制约 , 百姓有意为之 , 如用谐音代替正音;5、商业利益 , 如商标、广告、文学、影视剧等等 , 招引消费者;6、纯粹的低级趣味 , 甚或耍流氓 。 (原创)--醒民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