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骏|万万没想到,上了“3·15”的竟然是宝骏( 二 )


然而,根据公告信息,宝骏560的DCT变速箱,离合器的扭转减振器里,却频繁上演这种本不该出现的奇怪冲击。一旦这块限位器失效,那么弹簧的压缩量和伸长量将会超出原先的设计范围,并有可能将发动机的转速扭矩波动放大。这也就产生了公告中所说的“变速器异响,变速器故障灯点亮”问题。
其实如果这是一台纯手动挡变速箱,只要车主能接受行驶品质下降,这个故障本身不至于直接导致动力的中断(不过从长期看,限位铆钉掉落的“残骸”可能还是会进一步加剧变速箱内部的磨损,依然是潜在的故障风险)。
但是,DCT作为一台由电脑控制换挡逻辑的变速箱,这种奇怪的波动信号,很容易被误判为其他不受控制的故障(例如,从动盘摩擦片本身的过度磨损)。此时,车辆选择让自己趴窝的策略,就情有可原。
【 宝骏|万万没想到,上了“3·15”的竟然是宝骏】另外,这种奇怪的轮速波动信号会被ESC的传感器监测到,也让ESC系统“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脑子瓦特了。于是,我们看到趴窝车主的仪表盘上还显示了“请检查ESC系统”的提示,我猜这可能只是虚惊一场。


 宝骏|万万没想到,上了“3·15”的竟然是宝骏
文章图片






对于从业者来说,现在复盘变速箱问题的根源不难。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宝骏560这次暴露的问题,更像是宝骏,或者说上汽通用五菱,乃至整个中国的自主品牌,在过去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阵痛的一个缩影。
上汽通用五菱的进步有目共睹,它是国内首家年销突破200万的企业。宝骏品牌有着超强的快速迭代产品能力,为了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短短数年间就发布了包括630/730/530/310/310W/510/360在内的众多产品,横跨各大细分市场。


 宝骏|万万没想到,上了“3·15”的竟然是宝骏
文章图片



所有人都承认的一点是:宝骏在认真努力地为百姓造车,让老百姓买到好车的门槛低一些,再低一些。我以前开560的试驾车接朋友,朋友上车的第一反应就是:卧槽,全景天窗,可以可以!


 宝骏|万万没想到,上了“3·15”的竟然是宝骏
文章图片


这高级感,配洋媳妇妥妥的

其实宝骏完全可以四平八稳地造一台手动挡的车,就像雷诺旗下的达契亚一样,土得掉渣,够便宜就行。甚至连用户都没有那么苛求宝骏560,毕竟在当时,它承担的是普及汽车消费的使命,能开,比什么都重要——在大约61万的宝骏560累计销量中,手动车型的占比高得出奇,召回车辆大概只占宝骏560总销量的5%左右。


 宝骏|万万没想到,上了“3·15”的竟然是宝骏
文章图片


达契亚是欧洲的平民品牌,但是性价比远不如宝骏

但是宝骏560一直有追求,甚至非常地“饥渴”,先首次搭载AMT作为过渡性的尝试,后来又搭载一台DCT变速箱,愈发向主流市场靠拢。宝骏就是不服:平民百姓也得有开自动挡的选择权。


 宝骏|万万没想到,上了“3·15”的竟然是宝骏
文章图片



这思路当然没错,但步子迈得就稍微有些急,颇有点“先上车,后补票”的味道。
宝骏当初的AMT还是由爱信供货,DCT则完全是由2015年刚成立的上汽变速器柳州分公司所提供。这家年轻的企业每年要为宝骏提供百万辆级别的变速箱,再加上宝骏“下饺子”般的新车产品周期,研发匹配时间非常不充裕,当年确实留下了一些潜在的隐患。

就像这次,宝骏曾在召回声明中提到,是发动机ECU的标定问题,导致了变速箱离合器的扭转减振器存在异常冲击。这就是一个复杂的、需要经验积累的系统工程。宝骏说得有些含糊,根据我的猜测,可能是发动机在急加速工况下动力输出的线性不佳,或者是降挡补油的逻辑调校不够到位,总之就是一句话——“匹配问题”。
在普通人看来,这些算是“瑕疵”,属于“行驶质感”这种带点“玄学”的问题范畴,如果研发周期有限,车价又不高,稍微减少几轮优化,倒不算太大的问题。但是宝骏内部的工程团队,以当时的经验积累,或许无法预料到这些小“瑕疵”的积累,会带来如此大的麻烦。





这种“先上车,后补票”快速迭代的企业基因,客观来说,为宝骏创造出了巨大的价值,不能以偏概全地否定上汽通用五菱的“下饺子”模式。
把视野放大,你会发现宝骏在不断试错中,已经摸索出全新的产品路线、设计语言和造车理念。每一款宝骏的新车,都能给你焕然一新之感。比如,从E100到E300,一辆柳州“老头乐”经过两代迭代,竟然真的能让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宝骏|万万没想到,上了“3·15”的竟然是宝骏
文章图片



而且,这几年五菱宝骏的飞速扩张,也令整条供应链形成了规模效应,能够实现快速且大批量生产价格实惠、功能齐全的车型。
于是,你会看到市场上出现了2.98万起的宏光MINI EV,也会看到挂着其他车标的宝骏530远销海外,变成印度市场热捧的MG Hector,乃至拉美市场的雪佛兰“科帕奇”。往大了说,这已经是中国汽车工业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