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余处文物因洪灾受损 国家文物局详解文物安全度汛重点难点

新华网北京7月20日电(王莹)采访人员从国家文物局获悉 , 受强降雨影响 , 近期多地发生严重洪涝或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 部分文物、博物馆单位受损严重 。 据统计 , 截至7月16日 , 江西、安徽、湖南、四川、广西、湖北、重庆、广东、福建、贵州、浙江等11省份有5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不同程度受到损失 , 其中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7处 。 受损文物范围广、数量多、损失大 , 是近年来汛期文物受损最为严重的一年 。
长江流域古桥梁、古城墙、文物建筑房屋受损严重
今年6月以来 , 我国江南、华南、西南暴雨增多 , 受持续降雨影响 , 多地发生洪涝地质灾害 , 一些地方文物单位受到洪水威胁 。 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介绍 , 长江流域省份文物受损情况较为严重 , 其中江西160处 , 安徽144处 , 湖南62处 , 四川41处 , 广西35处 , 湖北31处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受损文物中 , 古桥梁被冲毁、古城墙坍塌和文物建筑房屋垮塌较为严重 。 11个省份中共有70余座桥梁受损 ,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黄山屯溪镇海桥、四川阿坝红军长征遗迹达维会师桥和江西婺源清华彩虹桥等被冲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襄阳城墙发生局部坍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西桂林李宗仁故居、湖北十堰武当山建筑群五龙宫龙虎殿 , 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南娄底朱家大院等发生房屋垮塌 。 目前 , 一些省份汛情仍在继续 , 文物防汛安全形势非常严峻 。
针对今年的汛情 , 国家文物局及时启动应急机制 , 全面排查可能面临的灾害险情 , 整治安全隐患 , 周密组织防灾减灾工作 , 妥善做好受损文物后续保护工作 。 目前 , 已向文物受灾严重的四川、湖北、广西、安徽、江西、湖南、重庆等省份 , 拨付文物应急抢险资金350万元 。
【500余处文物因洪灾受损 国家文物局详解文物安全度汛重点难点】文物本身防灾抗灾能力弱、防灾减灾技术研究不足等成为重点难点
对于此次文物受损 , 宋新潮在分析成因时表示 , 洪涝等自然地质灾害历来是危害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 , 古老的文物建筑在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面前显得尤为脆弱 。
“一方面 , 文物本身防灾抗灾能力弱 。 古桥梁、古城墙、古民居等文物建筑年代悠远 , 千百年受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活动影响 , 抵御自然地质灾害能力弱 。 同时 , 我国文物建筑多为木构架结构 , 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砖瓦等 , 容易在自然地质灾害中受损 。 另一方面 , 极端天气增大文物安全压力 。 今年入汛以来 , 南方多省持续强降雨 , 江河水位偏高 , 一些上游水库泄洪排涝 , 河流中往往裹挟大量泥沙、杂木等 , 大流量、高流速洪水堵塞、冲击、冲毁古桥 , 洪水长时间浸泡、淤埋古建筑 , 致使文物受损严重 。 ”宋新潮告诉采访人员 。
除去文物本身的抗风险能力弱以外 , 宋新潮表示 , 从目前研究状况来看 , 防灾减灾技术研究不足也是影响文物安全度汛的原因之一 。 “我国文物、建筑学界对文物建筑的保护研究集中在建筑格局、形制、结构等方面 , 对文物自身具有的防灾抗灾功能作用关注不够 , 未能形成系统的文物防灾理念和技术体系 , 文物修缮中防灾减灾措施缺少针对性指导 , 许多文物自身的防灾抗灾功能尚未很好发挥 。 ”
此外 , 防灾减灾整体能力不强 , 一些地方文物防灾减灾工作未得到应有重视、各地基层文物部门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队伍建设薄弱、人员力量普遍不足、防灾减灾物资装备保障不够、缺乏有效抢险救灾专业力量等也加剧了汛期文物安全的风险 。
有效防范是基础、科学处置是关键 文物修缮中要考虑防灾问题
针对当前汛期文物保护面临的现实困境和难点 , 宋新潮表示 , 文物珍贵脆弱、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产权复杂 , 做好文物防灾减灾工作 , 有效防范是基础 , 科学处置是关键 。 “要督导各地将文物防灾减灾纳入防灾减灾体系 。 在重大自然地质灾害中 , 将文物作为国家和人民重要财产 , 统一协调实施抢险救灾 。 也要加强防灾减灾研究 , 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灾害风险 , 有针对性开展文物防灾减灾技术措施研究 , 形成系统科学体系 , 为各地文物防灾减灾提供科学指导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