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40年,他在八步沙林场“子承父业”绿了黄沙白了头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传人郭万刚子承父业 , 誓把“黄龙”变绿洲——
40年 , 绿了黄沙白了头
作为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带头人 , 郭万刚子承父志 , 一步一棵苗、一步一碗水 , 守得沙漠变绿洲 。 2003年到2020年初 , 他带领林场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 , 封沙育林11.4万亩 , 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八步沙绿洲” 。 2019年3月 , 中宣部授予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
“武威的肉夹馍 , 吃着特别香……”68岁的郭万刚坐在沙丘上 , 咬一口手中的馒头 , 一边狠劲咀嚼一边说 , 迎面可以听到嘎嘣嘎嘣的声音从他嘴里传出 。
在八步沙林场以北的旱麻岗沙漠 , 这样的工作餐其实很难下咽——只要风沙一来 , 细细的砂砾就会钻进嘴里 , 打磨你的舌尖和牙齿 , 能尝出一点苦咸苦咸的味道 。
砂砾也会被吹进眼睛里、耳孔里 , 让视线和听觉变得模糊 , 但郭万刚说话依然清脆 , “再过10年 , 古浪县260万亩荒漠化土地会全部完成压沙造林 , 子子孙孙不用再吃沙了……”
【林业|40年 , 他在八步沙林场“子承父业”绿了黄沙白了头】八步沙林场位于我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南缘 , 是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 。 1980年冬 , 这里作为荒漠化土地开发试点向社会承包 , 在土门公社漪泉大队当主任的石满第一个站出来 , 和郭朝明、贺发林、罗元奎、程海、张润元5位年过半百的老汉在合同上按上了红指印 , 以联户形式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 。
几十年过去了 ,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治沙造林的传奇仍在继续 。
如今 , 郭朝明之子郭万刚 , 作为第二代治沙带头人 , 已经在沙漠干了近40年 。 他带领大家不仅完成了八步沙林场管辖区荒漠的治理 , 还承包了多个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 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八步沙绿洲” 。
“把沙治住 , 才能把家守住”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而山不加增 , 何苦而不平?”这是愚公移山故事里经典的一句话 , 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移山填海的信心和毅力 。 但郭万刚看来 , 在八步沙 , 哪里有“山不加增” , 明明就是“沙进人退” 。
从上世纪初开始 , 八步沙的沙丘每年以7.5米的速度向南移动 , 总面积达4万多亩 。 要么 , 眼睁睁看着沙漠吞家园、食农田;要么 , 植树治沙 , 迎着暴躁的黄沙闯出一条生路来!
那一年 , “六老汉”卷上铺盖、带着干粮 , 辛苦一年 , 终于在沙窝窝里种上了将近1万亩的树苗 。 可到了冬天 , 两场西北风就把一半的树苗刮断了 。
望着光秃秃的沙漠 , 几株顽强的小树苗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只要有圈草 , 树苗就能活 , 再大的风沙也刮不倒 。 从此 , “一棵树一把草 , 压住黄沙防风掏” , 就成了“六老汉”的信念 。
第2年春天 , 清明刚过 , “六老汉”动员了6户人家的40多口人 , 再次向沙漠进发 。 不到30岁的郭万刚 , 那时已经在土门镇供销社上班 , 也被父亲拽进了沙窝窝里 。
郭万刚回忆道 , “那个时候 , 真是苦啊!”在沙地上挖个坑 , 上面用木棍支起来 , 盖点茅草 , 就成了“地窝铺” , 有时半夜突刮大风 , 茅草被卷得七零八落 , 大家只好头顶被子 , 在冰冷的沙坑里挨到天亮 。
“起初 , 我很不理解 。 ”有一年古浪发生特大沙尘暴 , 夺去了20人的生命 , 看着乡亲们悲痛的神情 , 郭万刚突然意识到 , “爹是对的 。 只有把沙治住 , 才能把家守住!”
2000年 , 郭万刚正式接过场长的担子 。 经过近20年的努力 , 八步沙已植树1000多万株 , 近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 。
“沙漠不退人不退 , 草木不活人不走!”一干又是3年 , 郭万刚带领大家完成了对八步沙林场管辖区最后2万亩沙漠的治理 , 荒漠变绿洲 。
父与子的绿色接力
在八步沙 , 有一份特殊的嘱托——父与子的绿色接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