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鄱阳湖洪灾中的救援与自救( 三 )


邹道喜曾驾驶船只转移被围困人员 , 船将要近岸时 , 他听见水中电线杆摇摆的吱呀声 , 当即产生警觉 , 瞬间跳上岸跑出10米远 , 看见一电线杆倒下并带倒了另外两根电线杆 , 庆幸躲过一劫 。
有时候李昌青也会开船渡村民 。 从圩堤上撤退 , 他开船时不慎将水面浮物卷入螺旋桨 , 滚烫的发动机冷却水喷溅到小腿上 , 形成烫伤;小腿的烫伤还没痊愈 , 乘船时脚背又被烫伤 。
持续涌入的外部救援队
7月14日清晨六点 , 第一支来自外部的救援力量抵达龙口村——此时距离村中通往外界的唯一公路被洪水冲毁已超过50个小时 。
这支从杭州驱车赶来的浙江民间救援队公羊队 , 到达江西后 , 与当地防汛指挥部取得联系 , 被调遣至龙口村 。 在此后两天的时间里共转移、接驳村民近五百人 。
在公羊救援队队长王斌的印象中 , 他们的救援车辆进入莲湖乡地界后 , 沿途还能看到部分村民在抢收农作物 。 但到了龙口村 , 情况变得不太一样 。
那时的龙口村被定义为‘孤岛’还是比较准确的 。 王斌回忆 , 断水、断电、通讯无信号让这个2000余人口的村庄一度与外界短暂失联 , 村民的口粮大多依赖家里储备的粮食蔬菜 , 水源则取自村中高位处的水井 。
7月15日前后 , 在龙口村的救援队伍规模达到高峰 。
除了村中原本配备的4条铁皮船 , 浙江公羊救援队、余姚战狼救援队以及另一支来自江苏的救援队 , 带来了包括橡皮艇式冲锋舟、发电机、声呐设备等专业救援装备 , 救援队员的角色也从舟艇操机手、设备维修员覆盖到声呐员、潜水员、医生等 , 甚至还有两架直升机在杭州24小时待命 , 如有紧急任务可在一小时内飞抵龙口村 。
救援队还带来了捐赠的救援物资——成箱的矿泉水、泡面、大米、菜油 , 物资抵达后 , 村支书李昌青趿着拖鞋 , 裤腿高卷 , 正在安排村里的男性青壮年在码头接收搬运 。
对被围困在龙口村的村民们来说 , 救援队给他们带来了出行的便利 。 最热闹的时候 , 在水面上接驳往返蒲塘村、李家村、邹家村、爱民村之间的舟艇达到十余艘——有从村外要进孤岛帮忙的村民亲戚 , 也有需要出村办事或者采购的本村村民 。
救援队的联系方式 , 被张贴在每个村子的入口处 , 即便是入夜后 , 也有值班的救援队员可以执行紧急的运输任务 。
余姚战狼救援队负责人张东辉发现 , 鄱阳湖水域的危险 , 暗藏在看似平静的浑黄水面下 。 比如 , 倒掉的电线杆大半截淹埋在洪水中 , 只露出一小截尖锐顶部 , 若操作不当便会割破橡皮艇 。
50岁的韩建忠是浙江省余姚市马渚镇菁江渡村治调主任 , 也是战狼救援队的队员之一 。 他通常是站在舟艇尾部担任冲锋舟操机手的人 。 站在船尾 , 韩建忠无法完全看到船头水下的障碍物 , 同船的观察员成为他的眼睛 , 两人在船身一前一后保持沟通 , 才能确保舟艇行驶中及时调整方向和速度 。
每一次当舟艇行进至渔网周围 , 韩建忠都必须熄火 , 等到同船的队员利用手划桨推开网状物并划行出该区域 , 他才会重启发动机 , 一旦有异物被卷入发动机内 , 慢速行驶中可能会导致骤停 , 快速行驶时还有覆艇的危险 。 因此 , 出于安全考虑 , 每一次的行船路线都是固定重复的 , 不能随意更换 。
尽管 , 在几支救援队陆续赶到之前 , 龙口村倚靠自身完成了大部分村民安置 , 有惊无险地度过了水位暴涨的时期 , 但村里救援物资和人员有限 , 好几天了 , 恐慌得很 , 见到你们来了 , 心里才算有了底 。 公羊救援队的队长王斌至今记得第一次进村时 , 一位村民对他掏心窝子的话 。
天打湿 , 天晒干 , 有来的时候 , 就有走的时候
7月15日 , 天气预报中的雷阵雨迟迟没来 。
对龙口村的村民来说 , 不再继续下雨便是好事 。 邹家村曾是龙口村受灾最严重的村庄 , 随着水位下降 , 村民家中的积水渐渐退去 , 只有村中地势低洼处还泡在水中 。 村中主路也从水中露出 , 被裹上一层晒干后的黄泥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