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猎杀高晓松( 二 )

谁在猎杀高晓松
谁在猎杀高晓松
马东聊起高晓松“说话的艺术”:他最初的几句话你认可了他的自圆其说的力量就彻底把你带进去谁在猎杀高晓松
谁在猎杀高晓松
不管历史、政治 , 人文还是艺术 , 高晓松结合自身经历 , 放进自我逻辑 , 掰碎了揉开了 , 活色生香地讲给你听 。既然要讲究趣味性 。那就不能摆太正统、太官方的历史 。得要有点另类 , 颠覆观众的常识才行 。比如破次元组合类比的《太平天国和南北战争》 , 放眼二战后悲苦图景的《胜利下的阴影》 , 解构历史人物的《妄人传之切·格瓦拉》 。张嘴就来?说“历史发明家”未免也太高估了高晓松 。他所说的内容其实毫不新鲜 , 只是把自己读的历史现学现卖罢了 。应该说 , 他是历史的搬运工和二道贩子 。比如《晓说》还有一个备受争议的论点“四大发明全是假的” 。高晓松的原话是:我们文化要自信的情况下 , 我们其实应该重新考虑 ,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麻将、针灸、炒菜、按摩 , 我觉得这是真正的四大发明 。他们真的没有 。谁在猎杀高晓松
Sir无法考证最先给“四大发明”祛魅的人是谁 。但可以确定的是 , 类似的观点 , 绝不是从高晓松那第一个听到的 。2005年 , 华东师范大学的王意如教授出版《中国历史上的传说与谎言》 , 指出有关于中国四大发明的错误和谣言 。“四大发明”不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说法 , 而是一个叫李约瑟的英国史学家提出来的 。这样的一个舶来品 , 怎么就成了不可质疑的金科玉律?对四大发明的质疑还有很多 , 比如活字印刷术因为工序复杂、成本极高很快就被束之高阁 , 中国历代沿用的其实还是雕版印刷术 。这些观点 , 都非高晓松原创 。《晓说》走红 , 皆因为高晓松扮演了一个出色的说书人 , 把各种史料记载或道听途说的趣闻 , 娓娓道来 。谁在猎杀高晓松
用北方话说就是侃大山 。比起汲取营养 。主要的作用还是图个乐 , 权当你居家旅行下饭的谈资 。02高晓松该骂吗?作为一个历史大搬运工 。高晓松能保证他搬运的素材都正确吗?坦白说 , 他不具备研究一手史料的能力 。18年 , 高晓松在微博上晒出证件(Harvard ID card) , 宣布自己“正式在哈佛大学入职成为研究员” 。谁在猎杀高晓松
听起来很高大上 , 但很快遭到群嘲 。有人指出高晓松老师的职位Associate既不发薪水也不提供办公场所和设备 , 属于哈佛大学的编外人员 。高晓松更多说的是自己的理解 。以及 , 偏见 。他曾经毫不避讳地说过:你在台上随便说一句话马上传遍互联网你马上成为一个种族歧视者歧视女性者歧视同性恋者我就不能有偏见的权利吗没有偏见哪来的大师啊谁在猎杀高晓松
必须得承认的是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 。但我们也有鉴别和拒绝偏见的权力 。李诞曾在《十三邀》对马、晓、康的能量频率排序 。从低到高分别是:谁在猎杀高晓松
这种能量主要体现在言语的压迫感和侵略性 。高晓松性格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反叛 。《晓说》第一季开场白有句话:“发型可以保持中分 , 但观点绝不保持中立 。 ”按马东的说法 , 蔡康永如“水” , 高晓松则是“斧子” 。高晓松观点激进 , 经常从局部的事实得出尖锐的结论 。侵略性强 , 也门户大开 , 让他的言论迅速引起注意 。但偏见 , 也容易招来相反的偏见 。高晓松还是那个高晓松 。他这样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以前看《晓说》的时候 , 还叫人家“有趣的灵魂” , 现在叫人家“滚粗的公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