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洲镇|长江江心的汛期抗战:一个镇的撤离与坚守( 二 )


不过 , 仍有少数老人选择留下 。 有的家住河堤上 , 地势较高 , 觉得比较安全;有的是因为外出务工的子女尚未返乡防汛 , 所以自己留下来“保卫家园” 。
7月13日傍晚 , 前埂村的村民张远荣告诉采访人员 , 儿子在外地没回家 , 他虽然70岁了 , 但身体硬朗 , 所以留下来抗洪 , “我家有5亩地 , 当然要承担抗洪的责任 。 ”
江洲镇|长江江心的汛期抗战:一个镇的撤离与坚守
文章插图
江洲镇团洲村的村民在堤边装沙袋 。
留守与返乡 , 皆因“生我养我的江洲”
大部分老弱病残人员撤离后 , 留在江洲岛的 , 一般是40岁至65岁的劳动力 , 其中包括许多妇女 。 镇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 大多已经外出务工了 。
55岁的良种场村民杨香汉 , 这十多天都在堤上忙碌 。 他肤色黝黑 , 体格壮硕 , 做事利索 , 无论扛沙袋还是查险情 , 都是一把好手 。 衣服湿透了 , 他就脱掉上衣 , 光着膀子干活 。
“抗洪这么多年了 , 我们有经验 。 ”杨香汉笑着说 , 在堤坝上干体力活 , 主要靠他们这群四五十岁的庄稼汉 , “年轻人一直在外面打工 , 没种过田 , 干活吃不了苦 。 ”
7月上旬汛情发生后 , 江洲镇15个村(场)都组织村民上堤抗洪 , 每个村都有责任区域 。 比如团洲村就负责北堤一段1733米的堤坝 , 这段堤坝的水位时常高过堤面 。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到这里采访时 , 村委会主任蔡报益正带着几十个村民用沙包筑堤 。
江洲镇|长江江心的汛期抗战:一个镇的撤离与坚守
文章插图
7月中旬 , 江洲北堤的江水已高出堤面 , 沙袋构筑的子堤起到关键的防洪作用 。
“全村20个组都上了人 , 两班倒轮着上 。 ”蔡报益介绍 , 有少数没有劳力在家的农户 , 轮到上堤的时候 , 也会花120元一天请人干活 。
堤坝上可看到不少妇女 , 身体好的跟男人一样扛沙袋 , 力气小的就铲沙、装包 。 56岁的杨玉凤10年前动过心脏手术 , 这几天仍坚持上堤 , 她不敢耗力背沙包 , 就在沙坑边协助装沙子、绑袋口 。
对于这些在江堤上抗洪的女人 , 有网友赞美她们是真正的“乘风破浪的姐姐” 。
7月8日起 , 长江、鄱阳湖流域连降暴雨 , 水位急剧上涨 , 江洲镇抗洪压力剧增 。 到了7月10日 , 长江九江段的水位超出警戒水位2.48米 。
10日当天 , 江洲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在镇政府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致江洲在外乡亲的一封信》 。 信中说 , 江洲在家常住人口7000余人 , 可用劳动力不足1000人 , 目前全镇防汛人手严重短缺 , “我们呼吁在外的18至60周岁的父老乡亲迅速回家抗洪……一起保卫生我养我的江洲!”
35岁的余超华在福州的地铁工地上做事 , 看到微信老乡群里转发的“公开信” , 马上收拾行李赶回了江洲;26岁的伍茂林停下手头上的房产中介生意 , 从外地赶回来就上了堤坝;刚放暑假的20岁大二学生徐欣 , 从江苏赶了回来;44岁的杨振柱从上海赶回 , 32岁的李寒从南昌赶回 , 22岁的熊朝剑从九江市区赶回……
江洲镇党委书记陈世超告诉澎湃新闻 , 《致江洲在外乡亲的一封信》发出后的三天内 , 从外地返乡抗洪的人员达到4100人次 。
“我心里放心不下 , 必须赶回来!”6号村村民李幼高长年在外务工 , 这次回来后在堤坝哨所值守 。 他说 , 前些天以返乡抗洪的事由跟厂里请假 , “老板很爽快就答应了 。 ”
据陈世超介绍 , 7月中旬在一线抗洪的村民和基层干部 , 达到3400人左右 , 大伙按“两班倒”轮番上堤 。
“孤岛”不孤
7月8日之后的长江水位持续上涨 。 比南堤要低一米多的江洲北堤 , 多次出现江水漫堤的险情 。
截至7月16日 , 17公里长的北堤 , 大部分堤段筑起了沙袋子堤 。 子堤高的达到一米多 , 不少堤段仍在堆积沙袋 。 筑堤、扛沙袋 , 这些苦力活的主力军除了数千名干部群众 , 主要来自解放军、武警和消防救援队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