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知道|苗疆边墙:明清两大帝国的南方长城( 二 )


清朝入关后 , 基本上沿袭了前明时代的许多政策标准 , 苗疆边墙也就分别发展出3种不同规格堡垒 。 最小的叫做哨卡 , 面积在3000-5000平方米不等 。 高处建造炮台 , 四面开有枪眼 , 常有数十名官兵把守 。 几个这样乡邻的哨卡 , 将由1座屯卡管辖 。 其本身是一种军事堡寨 , 四面有石墙包围 , 内有军民住房 , 主街道也设有层层石墙防护 。 内部军营可供百人规模的部队住宿 , 还有囤积粮食的粮仓 。 更大的基地叫做汛堡 , 专门作为汛兵营盘使用 。 一般设有官司衙署、练兵场、火药库等设施 , 还会由都司或把总级别武官镇守 。
历史趣知道|苗疆边墙:明清两大帝国的南方长城
文章图片
南方长城在清朝时还有了进一步扩展
根据当时制定的规划 , 每个省都要用1/3的绿营兵去分驻各交通和战略要地 。 专门负责盘查来往行人个警惕盗匪 。 这部分在关键地点驻扎的绿营兵就叫做汛兵 。 尤其当临近区域的据点遭到围攻 , 这些汛堡中的军队就要迅速赶往支援 。
历史趣知道|苗疆边墙:明清两大帝国的南方长城
文章图片
1891年地图上的苗人聚居区(橙)
同时 , 清廷还下令将两侧的熟苗和汉民都编入军屯 , 由官府进行军事化管理 。 这样 , 靠近生苗山区的所有居民都纳入到官府严密的监视下 。 郡县区和苗疆之间的贸易也会处在驻防官兵的眼皮底下 。
历史趣知道|苗疆边墙:明清两大帝国的南方长城
文章图片
苗人同样在清朝地方军体系中占有比重
即便如此 , 这套南方长城还是不能确保帝国新领地的长治久安 。 到19世纪后期的同治年间 , 当地还爆发过苗民起义 , 同时伴随着汉人的号军起义和教军起义 。 由于声势过于浩大 , 立刻暴露出边墙沿线绿营的不堪一击 。 此时的朝廷才发现 , 自己努力设置的边墙多半已形同虚设 , 并未起到应有的防御作用 。 最后还是靠镇压太平天国的湘军出场 , 携带洋枪洋炮才将这场起义完全扑灭 。
历史趣知道|苗疆边墙:明清两大帝国的南方长城
文章图片
正在同苗人激战的清军
【历史趣知道|苗疆边墙:明清两大帝国的南方长城】到了民国时期 , 依托绿营存在的边墙防御体系 , 也因绿营的彻底解散而完全消灭 。 这些修建在南方山区的石头长城 , 就最终成为湘西地区的一道独特风景 。
历史趣知道|苗疆边墙:明清两大帝国的南方长城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