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谁的交响曲能与贝多芬一较高下?答案竟是他

:原题为_上观新闻|谁的交响曲能与贝多芬一较高下?答案竟是他。
摘要:马勒的音乐如同纷繁世界的投影 , 他对爱与生命的思考 , 就像是这个世界的灵魂 。
上观新闻|谁的交响曲能与贝多芬一较高下?答案竟是他
文章图片
有哪位作曲家 , 可以同贝多芬竞争世人最爱之交响曲作者的位置?莫扎特、勃拉姆斯 , 还是柴可夫斯基?
答案是马勒 。 世界上许多乐团的演出数据已证明 , 当代听众对马勒交响曲的热爱完全不亚于对贝多芬的青睐 。
今年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古斯塔夫·马勒160周年诞辰 。 他在音乐中 , 表达了自己对爱与生命的思考 。
他的时代如洪水般到来
马勒在世时 , 有着非常成功的事业 , 却并非是作曲家的事业 。 他是当时欧洲最重要的指挥家之一 。 彼时 , 正值奥匈帝国的最后辉煌 , 如果说维也纳是音乐之城的象征 , 那么由马勒坐镇的宫廷歌剧院就是维也纳的象征 。 他的作品并未受到忽视 , 有的首演也很成功 。 但它们是否获得普遍接受?完全没有 。
事实上 , 直到马勒去世后50年 , 他的交响曲仍是非常需要推广的作品 。 马勒生前对此耿耿于怀 。 “我的时代终将到来” , 他留下这句话 , 被人们反复引用 。
如果当年有人告诉马勒本人 , 仅仅一百年后 , 他的交响曲受欢迎的程度就会追平贝多芬 , 恐怕作曲家绝对不会相信 。 马勒的交响曲在当时难以推广 , 除了音乐形象之外 , 演奏难度本身也是关键 。 在19世纪末 , 20世纪初的背景下 , 乐队的演奏水平大多无法胜任这些作品 , 要演绎得精彩就更不容易了 。 如今乐队的基础技巧大大进步 , 演出马勒不再成为问题 。 音乐中的很多技艺挑战本身自带美感 。 在19世纪末的背景下 , 管弦乐队的规模与演奏技巧获得极大的发展 , 目前我们熟悉的“现代乐队”的概念已经形成 。
作曲家们推动这个过程 , 也受其激励 , 开启全新的创作思维 。 有时 , 新音乐对于力量的诉求 , 也呼应着当时哲学中的“超人”思想 。 马勒的同时代人理查·施特劳斯甚至直接以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为主题 , 创作交响诗 。 然而 , 相对于施特劳斯带给听者的震撼 , 以及那种目眩神迷的管弦乐音响的天才 , 马勒的交响曲唤起了人们更深、更强烈 , 也更为持久的感动 。 作曲家曾向西贝柳斯谈到自己对交响曲的创作观念——他认为交响曲就像世界一样 , 应当包含一切 。
上观新闻|谁的交响曲能与贝多芬一较高下?答案竟是他
文章图片
马勒时代的维也纳宫廷歌剧院
沛然的表达 , 深刻的体验
马勒说交响曲要像世界 , 而以往的交响曲是怎样写成的?古典交响曲的核心之一 , 就是简洁 。 由少数的素材发展出规模庞大的乐章 , 无论素材本身 , 还是发展的逻辑 , 都拥有不同层面的简洁 。 但“世界”注定是纷繁的 , 发展的逻辑并非永远清晰 , 而是隐含在庞杂的表象之下 。 说到做到 , 马勒的交响曲正是这样的作品 。
之前的浪漫派交响曲已经为此做了准备 。 逻辑性总是约束着自我的表现 , 浪漫派作曲家却不愿意受到这样的约束 , 或者说 , 古典风的逻辑在舒伯特身后 , 差不多已经由高峰而走到尽头 。 热爱幻想的舒曼写交响曲写得很辛苦 , 革命性的李斯特则将传统形式解体再造 , 交响诗由此出现 。 马勒不倾向于单乐章的构思 , 对于“包含一切”的目标而言 , 多个乐章的交响曲对这位作曲家都似乎太小了 。
他将太多的东西写入其中 , 五光十色的管弦乐效果 , 独唱、重唱与合唱的人声形象 , 种种戏剧性的构思 , 有很多的冲突和分裂 , 却又反复抓住传统形式中的凝聚统一 。 有时 , 马勒直接展现了他关于生命和死亡 , 天堂与人间的思考 , 且由人声进行表现 , 而非隐喻性的手法 。 如此丰富的内涵综合到一起 , 引发了当代听众的狂迷 , 人们的激动愈演愈烈 , 某些极端的情况甚至被称为“马勒症候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