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谁的交响曲能与贝多芬一较高下?答案竟是他( 二 )


某次 , 指挥家海廷克收到一位女乐迷的信 。 其中提到 , 她聆听马勒的音乐实在太激动 , 听海廷克指挥某部交响曲时 , 她几乎从头至尾都在恸哭 。 指挥家却表示 , 他读完信之后最直接的想法是:你该去看心理医生了 。
指挥家的意思是 , 马勒的音乐虽富有激情 , 饱含前所未有的感官冲击 , 可每一部作品不仅有缜密的设计 , 也意在呈现深刻的情感体验 , 而绝非引导听者进入情绪的失控 。
上观新闻|谁的交响曲能与贝多芬一较高下?答案竟是他
文章图片
马勒的作曲小屋


歌唱的需要 , 结构的反思

马勒是艺术歌曲的大师 。 原本艺术歌曲以人声搭配钢琴为主流 , 他则全面奠定人声与乐队配合的完美典范 。 乐队歌曲并非他所首创 , 但马勒的作品有划时代的成就 。 他创作的重心单纯集中于“最大的”和“最小的”两种体裁 , 前者是交响曲 , 后者就是艺术歌曲 。
交响曲是器乐创作集大成式的表现 , 艺术歌曲则是最为细腻、内在的表现形式 。 马勒却惊人地实现了二者的综合 , 以至于他的第一个交响曲的创作阶段(第一至第四号交响曲) , 有时被称为“歌曲交响曲时期” 。 古典交响曲中主题发展的构思 , 要求主题本身相对简洁 , 有点类似于种子的生长 。 歌曲的旋律却往往比较长 , 其实是不适宜发展的 。 马勒却将他《旅人之歌》中的著名旋律 , 放在《第一交响曲》非常核心的位置 , 如此在交响曲中纵情歌唱 , 是维也纳乐派的传统所没有的 。
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的末乐章采用合唱 , 虽然开交响曲创作融入声乐之先河 , 这个乐章本身严密的结构却仍是传统的 。 马勒“第二”的终曲则不然 , 半小时左右的篇幅已在全曲中显得过重 , 整体发展更是戏剧内容的表现多于结构的紧凑 。
马勒一生都害怕病和死 , 这部分与他童年的经历有关 。 《复活交响曲》的末乐章几乎完全脱离传统构思来发展 , 正是因为作曲家非常执着地想要描绘 , 生命虽难免一死 , 死后却依然能盼望复活的主题 。 他以合唱表现的复活场景结束这一巨作 。 再后来 , 马勒虽依旧丰富地运用人声 , 又扩充篇幅 , 对于结构的紧密构思 , 却有了新的追求 。
《第三交响曲》的演奏时间差不多有一百分钟 , 几乎是所有经典交响曲文献中最长的 。 马勒为不同乐章赋予标题内容 , 如“花儿向我说”“夜晚向我说” , 也丰富地运用独唱与童声合唱等等 。 可对于多乐章平衡的安排 , 以及在终曲锻造凝练的结构 , 由此导出强有力的分量收结全篇的做法 , 对比前作 , 马勒的思考显然都更为深化了 。 通常 , 大型交响曲会以快板结束 , 作曲家却将“第三”的末乐章标记为“缓慢平静而充满感情” 。 音乐的形象渐渐发展为高耸入云般的宏伟 , 堪称晚期浪漫派的丰碑乐章 。
强健的筋骨 , 隐遁与留恋
“第五”和“第六”两部交响曲中 , 马勒完全放弃了声乐 。 更重要的是 , 他仿佛不再追求打破传统 , 而是深深地求诸传统的结构 , 希望从中获得更强健的筋骨 , 以承载他要表达的世界 。 《第五交响曲》采用五个乐章的形式 , 并以第三乐章为中心 , 几乎有点刻意地构成了前后乐章“两两平衡”的设计 。 第四乐章是单纯由弦乐和竖琴演奏的小柔板 , 据说是作曲家献给后来的妻子阿尔玛的音乐情书 。
《第六交响曲》是扩大的最传统的四乐章形式 , 马勒在其中写下悲剧性的预言 , 尽管彼时 , 他还不知道这是预言 。 作曲家将终曲形容为 , 一个英雄受到三次打击 , 最终像一棵橡树一样倒下了 。 该作完成之后 , 三次打击真实地降临在马勒身上:他由于维也纳排犹的氛围失去了宫廷歌剧院的职位 , 年幼的女儿因病夭折 , 作曲家又被诊断出严重的心脏病 , 无法继续高强度地工作 。
马勒以中国古诗的译文作为文本 , 创作的《大地之歌》是很多人熟悉的名作 。 这部作品仿佛将乐队歌曲的概念扩充到极限 , 它究竟是另一部交响曲 , 还是最大规模的歌曲?关于马勒的专著里 , 不时会探讨这个问题 , 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聆听体验中寻找答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