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那一年,唐伯虎终身落榜,王阳明天下第十

自中国历史有文字可循以来 , 封建社会最长 。之所以能有这样的生命力 , 好多专家学者都认为是源于中国封建社会一项独特制度——科举制 。
为了公平 , 唐宗宋祖们选择了科举
唐寅|那一年,唐伯虎终身落榜,王阳明天下第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唐寅|那一年,唐伯虎终身落榜,王阳明天下第十】科举制 , 是一种人才选拔方式 。选拔人才出来干嘛呢?当然是担当国家责任 , 当官 。但最早最早 , 官员是不用选拔的 , 都是世袭的 。老子挂机 , 儿子接着当 。长此以往 , 官当得理所应当 , 毫无顾忌、任性妄为 , 很是不好 。君主们 , 不愿让一群蛀虫蚕食了自己的江山 。他们想要富国强兵 , 就有了推荐 。通常是指 , 被君主信任的人推荐有德有才的人出来做官 。最初有些作用 , 但渐渐地 , 这些有“信任度”的人发现了有利可图 , 就拉扯一下裙带、谋求一点利润、发展一些势力 。人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 即使后来有了明确制度——九品中正制 , 但有权之士们 , 还是利用推荐制 , 把社会发展成了有钱有势之人当家做主的天下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推荐制 , 成了特权阶层加强权力的工具 , 彻底被玩坏 。
用人的标准 , 自古认定 , 一为德、二为才、三为学识 。德与才更重要 , 但很难考量 。曾记否 , 自古至今 , 多少打着“德”、“才”口号进行的人才选拔 , 都成了耍流氓 。倒是学识 , 可以通过考试一较高下 。素质教育靠不住 , 实施起来不如应试公平 。选拔人才 , 除了表面之义 , 更有背后之义 , 那就是给普通阶层以出人头地的机会 。因此 , 公平至关重要 。为了公平 , 唐宗宋祖们选择了应试教育——科举制 。
科举制 , 诞生于唐 , 兴盛于宋 , 完善于明清 。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人物 , 白居易、柳宗元、韩愈、欧阳修、苏轼、文天祥……都曾通过科举 , 走上当官大道 。起初的考题 , 应该还不固定 , 考过诗词、考过歌赋 , 比较随机 。到了明清时期 , 为了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 , 朝廷决定实行标准化试卷 , 即八股文 。八股文 , 在出题范围、作答形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定 , 尽可能地兼顾了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发达程度的各个地区 。
千百年来 , 科举制一直都是促进上下阶层流动的杠杆 , 是社会公平的体现 。“朝为田舍郎 , 暮登天子堂” , 许多穷孩子通过科举 , 实现逆袭 。北宋的范仲淹 , 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例 。他自幼丧父 , 随母改嫁 , 寄人篱下、生活困窘 。据说 , 一盆凝固的凉粥曾经就是少年范仲淹一天的饭食 。他将粥分为四块 , 早上两块、晚上两块 , 再配点腌菜 。但生活再苦都不算什么 , 因为他有希望 , 他刻苦攻读 , 要通过科举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夙愿 。最终 , 他梦想成真 , 成为一代名臣 。
唐寅|那一年,唐伯虎终身落榜,王阳明天下第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好多人都以为 , 曾经的科举 , 就像现在的高考 。其实 , 科举远胜于高考 。因为 , 科举最终选拔出来的个顶个是领导干部 。而今 , 就算是985的毕业生也不可能全都享有如此待遇 。中国人历来是官本位制 , 干啥都不如当官好 。可以想见 , 这样一场一举当官的考试 , 怎能不让人抓狂 。从世间有了考试 , 可能就有了舞弊 , 何况这么有吸引力的科举 。
在科举制度鼎盛时期的明朝 , 就曾发生了一起著名的科场舞弊案 。那一场科考 , 牵扯了两位名人 。
那一年 , 是弘治十二年
1499年 , 那是一个春天 。大明王朝弘治十二年的会试即将开始 , 有两个青年 , 正从各自的家乡分别赶赴北京 , 参加三年一度的科考盛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