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本周之后,绿城离市值千亿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7月10日 , 绿城管理(09979 , HK)正式在港交所上市 。 一周内公司累计涨幅接近40% , 总市值达到65亿元 。
作为房地产开发行业的代建第一股 , 也是轻资产第一股 。 绿城管理为整个行业的未来贡献了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同时 , 也让投资者对整个绿城的未来市值充满了想象 。
通过将旗下的业务陆续分拆上市 , 绿城是否会成为拥有多家上市公司 , 数千亿市值的大品牌 。 因为 , 从绿城创造性地为整个地产行业“发明”了代建业务 , 到完成上市 , 绿城仅仅只用了十年时间 。 而在代建业务之后 , 绿城研发、拓展新业务、新模式的脚步并未停止 。
尤其最近几年 , 绿城相继发展出集咨询服务、设计研发、工程施工、产业配套为一体的建筑科技集团以及拥有房屋4S、城市更新、社区商业、养老健康、智慧园区等未来社区服务产业集群的绿城生活集团 。 这些业务的逐渐培育成长 , 也让人们对绿城——这个房地产行业估值最高的第一品牌 , 未来在资本市场会有了更高的市值预期 。
绿城系市值已经超过600亿
尽管 , 过去几年绿城中国(03900 , HK)的股价 , 在港股市场起起落落 , 一直在4-13港元/股的区间内波动 。
但绿城品牌企业的总市值 , 在这些年却水涨船高 , 不断走向新的高峰 。
和绿城中国曾经一母同胞 , 共用一个品牌的绿城服务(02869 , HK) , 如今成为了物业行业第一股 , 总市值达到315亿元港币 。
刚刚上市的绿城管理 , 尽管每股净资产只有人民币0.83元 , 但股价却达到3.4港元/股 , 超过3.6倍的市净率 , 让业界深刻感受到了绿城轻型资产的含金量 。
相比之下 , 绿城中国是绿城三家上市公司中 , 资产最实的 , 却也是净资产打折最多的 。 每股净资产达到11元人民币出头 , 股价常年却维持在5—9元港币之间 , 总市值也仅仅只有219亿元港币 。
仅仅绿城管理、绿城服务、绿城中国三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就已经超过了600亿元 。
在绿城管理上市后 , 绿城旗下其他的非地产业务陆续拆分上市 , 也将摆上议事日程 。
2019年年报显示 , 这些待拆分的业务在营收增速方面 , 并不比绿城管理逊色 。 比如 , 设计及装修业务2018年收入就已经达到25.23亿元 , 2019年就已经达到28.16亿元;销售建筑材料的收入 , 从0.29亿元升至1.07亿元;其他业务收入从2.47亿元 , 增至13.66亿元 。
这些业务的高速增长 , 以及绿城管理拆分后的高市值 , 让投资者看到绿城系一旦完成其他业务的拆分 , 会实现怎样的市值规模 。
对港股市场的投资者来说 , 绿城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 以及绿城多年经营所积累的规模庞大而拥有强大购买力的业主群体 , 是极度稀缺、极度有价值的两大要素 。 而目前绿城中国体系内尚处于孵化、培育阶段的非地产开发业务 , 恰恰具备了这两大要素的价值 。 如果某一天 , 绿城将这些业务分别拆分上市 , 市值规模绝对不容小觑 。
事实上 , 绿城中国董事会主席、行政总裁张亚东曾多次表示要做“独角兽”孵化平台 , 将多个业务拆分上市的雄心 。
绿城中国面临价值再发现
无论如何 , 在绿城管理上市之后 , 市场是时候重新估计绿城中国——这家地产行业口碑最好的公司价值了 。
不仅仅是那些待拆分上市的资产 , 存在着被明显低估的问题 。
就是对绿城中国本身来说 , 其价值也将不再仅限于传统住宅开发主业 。
和阿里、腾讯、小米等互联网企业相似 , 绿城中国目前也在深入延伸整合产业链的上下游 , 致力于为C端的业主用户 , 和B端的房地产合作伙伴提供一个服务内涵更广、供给品质更高的平台 。
而在资本市场商 , 小米的市值达到3300多亿港币 , 是绿城中国市值的十余倍 。
对绿城中国来说 , 如果充分学习、借鉴、应用小米的模式 , 凭借绿城中国几十年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积攒的江湖地位 , 复制地产圈的小米不是难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