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帮助你成长的思维模型( 二 )
这就是大脑想达到的最佳状态:构造一个足够稳定的系统 , 无论外部世界施加什么样的刺激和力 , 都能够通过系统本身的结构来消解 。
但是 , 当然 , 现实世界是极其复杂的 , 几乎不可能出现这种状况 。 这就导致了:施加到内在系统上面的力 , 方向往往是不同的 , 多变的 , 全方位地挑战着这个系统的种种薄弱环节 。
在这种情况下 , 如果一个局部系统无法通过固有的构造来抵消外力 , 会怎么样呢?残留的外力会留在系统里 , 积蓄起一种残余的能量 , 迫使系统对它作出处理 。
举个简单的例子:学过射箭的朋友会知道 , 拉弓弦的能量会被箭的动能带走 , 这时整个系统是平衡的 。 但如果只拉空弦 , 没有箭 , 那么拉弦的能量就会被传递到弓的各部位 , 极有可能造成弓的断裂 。
也就是说 , 这个系统无法处理「残余的能量」 , 导致分崩离析了 。
所以 , 大脑只能退而求其次:我不求「完全不动」了 , 但我只希望能尽可能减少这种残余的能量 , 使它尽可能最小化 , 不要老是逼迫我去「大改」 。
这种残余的能量 , 就叫做「自由能」 。 大脑的这个特性 , 用神经科学家 Karl Friston 的话来说 , 就叫做「自由能最小定律」(Free-energy principle) 。
那么 , 基于自由能最小定律 , 大脑会有什么样的策略呢?
大体来说 , 会有两种方式 。
第一种 , 就是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圈子里面 。 先通过调整内部构造 , 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之后 , 再去「筛选环境」 , 找到一个适宜自己生存的小圈子 , 然后建筑起一道高墙 , 一切外在的信息都必须经过审查 , 跟内部系统一致的 , 才能放进来 , 否则就摒弃在墙外 , 当它们不存在 。
在这种情况下 , 外在的一切刺激 , 都经过重重筛选 , 当然就不会有不可预料的「意外」和自由能了 。
这样的人 , 往往会有一套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 这套认知可能是自洽的、能说得通的 , 在某些场景下也适用 , 但放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可能就不适用了 。
不过 , 没关系:对他们来说 , 我所在的地方 , 就是整个世界 。 不符合认知的 , 他们也会通过一整套机制 —— 包括「过度简化」「证实偏见」「动机性推理」来扭曲它 , 让它符合自己的认知 。 实在扭曲不了的 , 无视掉就好了 。
(参见:大脑的漏洞:你是如何走向狭隘和顽固的?)
现实中 , 许多人都是这样的模式 。 在一个小圈子里久了 , 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久了 , 做自己熟悉且适应的事情久了 , 我们就很容易扭曲自己的心智世界 , 用自己的目光去给世界加滤镜 —— 这也就是我在 人是如何变强的 中写到的「中心化效应」 。
这是第一种模式 , 把自己「关起来」 。
第二种 , 则是「走出去」 , 主动去探索和拥抱世界 。 通过构造一个拥有极高「可塑性」和弹性的系统 , 保证在遇到任何外部冲击的时候 , 都能够通过灵活多变的微调 , 来最大化地消除外力所造成的「自由能」 , 从而让系统具备更强的抗冲击能力 。
这种模式下 , 外部世界的冲击和刺激 , 对他们来说 , 反而是一种使内在系统变得更紧密、更稳固 , 更容易适应多种环境的机会 。 也就是 Taleb 所说的「反脆弱性」 。
这样的人 , 会非常警惕「一致」 。 因为 , 长期处在一个「一致」的环境中 , 对他们来说 , 反而是一种危机:这会减少它们接触到的外界反馈 , 让灵活的系统慢慢变得凝涩、固化 , 不再拥有弹性 。
那么 , 如何才能从第一种模式 , 进化到第二种模式呢?
简单来说 , 要建立起一种足够具备弹性的内在系统 , 需要经历四个步骤:
1)多元化接触外部世界 , 接收新的、预期之外的「意外」刺激 。
2)理解新的情境 , 吸收相对应的信息和经验 , 内化为系统的一环 。
推荐阅读
- 老兵|80后“电器老兵”加入京东商选帮助生意上新高度
- 大众新闻|手握1000万却花不出去?为了帮助黑医美受害者,新氧发了大愁
- 受害者|手握1000万却花不出去?为了帮助黑医美受害者,新氧发了大愁
- 直播|小主播“迷途”:399元送你成名,谁掌控议价权?
- 中年|华为经常加班,为何很少被喷?一套让优秀员工主动积极干的薪酬
- AMD,英特尔|性价比主流装机!五六千元i5-10400F与R5-3600各一套电脑配置推荐
- |计算机视觉技术帮助机器人更好抓取透明物体
- 新机发布|唯快不破一招鲜?OPPO闪充发布会直接来了一套组合拳,看懵网友
- 中年|埃隆·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将更新,让你成为天才,拥有精神控制能力
- 字节跳动|字节跳动AI实验室李磊:如何用算法帮助内容在不同语言里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