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创意|为什么当代年轻人离开表情包就不会聊天了?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为什么当代年轻人离开表情包就不会聊天了?
为什么当代年轻人离开表情包就不会聊天了?
为什么我们每天都在焦虑?
为什么在听到不同见解的时候 , 我们容易选择固执己见?
为什么我们看过的书永远记不住?
为什么用电脑记笔记没有手写记得牢?
……
我们每日的生活中 , 其实有很多的理所当然 。
例如 , 在微博上随便刷到一条“当代年轻人的聊天离不开表情包” , 心里暗叹:是我诶!点个赞转给朋友看 , 互相点头发几张表情包表示赞同 , 然后划掉;
本文插图
再例如 , 在微博上又随意刷到一条“现代年轻人只会哈哈哈哈哈哈哈了” , 再次惊异:这不就是我吗!重复点赞转发互相哈哈哈几句再划掉 , 以上 。
本文插图
我们重复着这样的信息摄入 , 重复着很多现实中的小问题和小困惑 , 却很少去问为什么 , 去思考这背后的原因和理论根基 。
比如:
本文插图
文本主义(Textism)
本文插图
2016年 , 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心理学教授Celia Klin等学者就研究发现 , 在手机交流中使用句号会让接收者感觉不真诚 , 冷漠和唐突 。 而人们在网络文字交流中使用感叹号的话 , 接收者会倾向于认为发信者是真诚的 。
Klin将这种现象称为文本主义(Textism) , 相对于面对面和多媒体沟通 , 文本的电子信息缺乏非语言线索 , 用语言交代情感的空间有限 , 而加入辅助符号 , 可以使情绪表达更为外露 , 弥补非语言线索的缺失 。 所以Klin认为 , 文本信息中的一切元素 , 如构词 , 表情图标 , 甚至动态Gif图 , 都有影响人心的力量 。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当代年轻人离开表情包就不会说话的一部分原因 。
再比如:
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
2010年 , 美国政治科学学者Brendan Nyhan和Jason Reifler提出了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 。 这个效应认为人的信念被对立的证据挑战时 , 反而会强化他之前已认定的信念 , 变得更加固执 , 除非证据的力度足以彻底摧毁他们的想法 。
很多时候 , 我们也许认为自己是善于接受批评 , 接受不同意见声音的 , 但现实情况表示 , 往往并非如是 。 而交谈对象的身份 , 在某些情况下 , 也会影响和抉择我们固执己见的程度和对应方式 。
更如:
提 频率错觉(Frequency Illusion)
我们容易被以前没有看过的素材误导 , 高估素材的重要性和真实性 , 这被称为频率错觉(Frequency Illusion) 。
例如 , 以前我们可能会说 , 人到六十岁才退休;现在许多许多人却说 , 三十多岁的时候公司可能就不要你了 。 如果你刚好三十多岁 , 看到这种文字可能会觉得特别焦虑 。 如果你还没三十岁看到 , 也许就更焦虑了 。 可若从这些话术中抽离出来 , 看看全国的数据 , 也许事实并非如此 。
同理可得 , 这一理论还可以用来印证人们在:财富、理财、新风口、买房等等当代社会最为关键的几大问题上所获得的焦虑感 。
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 , 我们能不每天都活在焦虑里吗?
还不够?再来:
提 信息缺口理论
(Information Gap Theory)
1994年 ,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George Loewenstein提出了经典的信息缺口理论(information gap theory) 。 理论提到:人们的好奇心生而有之 。 但如果读者知道很多 , 信息缺口太小 , 挑战难度太低 , 人们就会缺乏兴趣;反之 , 如果读者知道的很少 , 很难找到线索 , 信息缺口过大 , 人们又很容易放弃 。
推荐阅读
- 视觉志|当代女人相亲标准:跟孙悟空谈恋爱是什么体验?
- 思丝如针|47岁离异男:想找一个二婚对象,为什么这么不容易?
- 潇妈聊育儿|“到饭点才喊你的饭局,除非是铁哥们,否则别去”!这是为什么?
- 北大培文图书|新书推荐 | 《焦虑的社会:德国当代的恐惧症》
- 乳酸菌|为什么乳酸菌对我们的健康很重要?
- 朱棣|朱棣死之前是怎么安排传位的呢?为什么朱棣很被动?
- 九子|为什么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看看这九子的母亲都是谁
- 创意家居|22个脑洞大开的创意家居设计,你没见过?第一个看见就想要!
- 售楼|为什么越来越多购房者避开毛坯房?听完售楼哥们的话庆幸早知道
- 李寻欢|《多情剑客无情剑》李寻欢:小李飞刀,为什么不是排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