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家汇|清朝伶人轶事:一曲《扫花》酬知音( 三 )


【历史百家汇|清朝伶人轶事:一曲《扫花》酬知音】平阳中丞被押禁到刑部大狱之后 , 在狱中呆了很久 。 这期间 , 他生平的那些故人、旧交、同僚 , 几乎没有人去探望过他 。
有一天早上起来 , 突然有人来狱中探望平阳中丞 。 那人到了狱中 , 哭着拜倒在平阳中丞的面前 , 久久不能起身 。
那人哭了很久 , 等到他起身的时候 , 平阳中丞才认出 , 原来 , 来人正是某伶 。
这时候 , 某伶已经不再唱戏做伶人很久了 , 他已经退出伶人的行当了 。 现在 , 他在京中当富人 。
平阳中丞夫人及眷属安养的住宅 , 就是某伶帮她们置办的 。
于是 , 某伶又安排人在狱中为平阳中丞准备了酒菜 , 他准备为平阳中丞最后再唱昆曲《扫花》一出 。
(《扫花》一出 , 若果真是《邯郸记》中的折子 , 那么 , 这与本文的联系更紧密了 , 想想《扫花》的剧情 , 想想平阳中丞遭际 , 不正是一枕黄粱梦吗?)
刚唱了半阕 , 平阳中丞大哭 , 某伶就止住声音 , 不再唱下去了 。 两人相对 , 眼泪就像穿起来的珠子 , 断不了线 。
打这以后 , 某伶每天早晚都会来狱中 , 看顾平阳中丞的冷暖 , 伺候平阳中丞的饮食 , 比那些孝子对亲人的侍奉还要周到 。
平阳中丞行刑当天 , 某伶为他准备了棺椁 , 将他厚敛 。 之后 , 他又全权负责 , 安排护送平阳中丞的灵柩和妻子儿女一同返回故里 。 他还为平阳中丞的眷属准备了家居的费用 , 估计这些费用够她们以后的生活用度后 , 他才放心 。
后来 , 某伶的去向无人知晓 , 也无人知道他的结局如何 。
人常说 , 知己难求、知音难觅 。 这天下 , 也只有对知己的感怀 , 才会让人没世难忘 。
可惜的是 , 平阳中丞只够当某伶的知音 。 他要是能当民众的知音 , 那该有多好啊!
“八百孤寒齐下泪 , 一时回首望崖州 。 ”唐李德裕对贫寒士子的爱护 , 竟得如此高誉 。
呜呼!
李德裕的高德 , 真是让人想见其风采啊!
这又是怎样的人物啊!
附文中相关资料:
【巡抚】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 , 又称抚台 , 是巡视各地军政、民政的大臣 。 以“巡行天下 , 抚军按民”而得名 。 清代 , 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 , 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 , 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 , 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 , 正二品 。 巡抚 , 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 , 正二品 。 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 , 前期督权远过于抚权 , 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 , 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 。 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 , 系临时差遣 , “巡抚”亦未成为官名 。
【承宣布政使】官名 , 明初 , 沿元制 , 于各地置行中书省 。 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撤销行中书省 , 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 , 全国府、州、县分属之 , 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 , 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 宣德(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年号 , 公元1426年~公元1435年)以后因军事需要 , 专设总督、巡抚等官 , 都较布政使为高 。 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 , 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 , 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 清圣祖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后 , 每省设布政使一员 , 不分左右 , 均为从二品 。 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 。 二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 , 俗称藩台、臬台 。 一般省里设有三司 , 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 , 第三个负责指挥军事 , 很少参与地方政治 , 故很少提及 。
【中丞】官名 , 汉代御史大夫下设两丞 , 一称御史丞 , 一称御史中丞 。 中丞因居殿中而得名 。 掌管兰台图籍秘书 , 外督部刺史 , 内领侍御史 , 受公卿奏事 , 举劾按章 。 因负责察举非案 , 所以又称御史中执法 。 东汉以来 , 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 , 以中丞为御史台长官 。 唐、宋两代虽然设置御史大夫 , 也往往缺位 , 而以中丞代行其职 。 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 都察院的副职都御史即相当于前代的御史中丞 。 明、清两代常以副都御史或佥都御使出任巡抚 , 清代各省巡抚例兼右都御史衔 , 因此明、清巡抚也称中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