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独山不独( 二 )


。 有人评价:“如果不抓增长率 , 地方政府就不知道做什么;不考核GDP , 就没办法对地方官员的政绩做客观衡量 。 ”

的确 , 只要GDP增长 , 地方经济就会活跃 , 群众就有更多收入 , 各级官员会更有干劲 , 当地也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

只不过 , 这些景象 , 有些是真相 , 有些则是假象 。

【解局】独山不独
文章图片

2018年9月 , 独山县委原书记潘志立调研该县某施工项目现场(图源:网络)



根源


遗憾的是 , 假象越来越多


这一方面要归咎于地方官员的政绩冲动 , 另一方面也与其背后的制度推力密切关联 。

首先 , 地方官员的任期有限 , 短时间内既要树立个人威望 , 又要做出政绩 , 难免“新官上任三把火” 。

岛叔听过一个说法:在有些地方 , 县领导到任的头两年 , 威望颇高;到了第三年 , 如果还没有高升的消息 , 威望就会下滑;第四年若还没动静 , 就没人愿意再听其指挥 。 毕竟 , 主要领导不挪位置 , 下边一帮人的前程就会被耽误 。 这年头 , 谁还等得及?

出于高效治理的需要 ,
有的地
方一把手往往用尽各类政策工具 , 只要其愿意 , 就可通过合理合法的政策工具来贯彻个人意志 。
一旦某项工作成了“一把手工程” , 地方党委政府就可通过合适的方式(如成立指挥部、调动纪委督查)保障政策落实 。

级别高的干部或能通过政府资金、政策倾斜成功推动项目运转;级别没那么高、又想干出政绩的官员 , 则会想方设法运用政策杠杆、投入1元钱恨不得撬动5元 , 把地方“门面”做出来


岛叔走访过的几个中西部县乡村振兴“示范点” , 几乎都止步于“盆景” , 并无内生发展动力 。 其中相当一部分还因动用政策杠杆过多 , 背上了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的村级债务 。

这种“赔本赚吆喝”的治理逻辑说起来也不复杂:地方官员只要运作得当 , 保证相关项目在自己任期内不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爆雷情况 , 就可以借助政府信用“金蝉脱壳” 。


与之合作的融资平台 , 也并非对政绩工程的风险一无所知 。 某种程度上讲 , 他们要的恰恰是高风险带来的高收益 , 地方工程中的巨大灰色利益 , 有时会由官员与平台“共享” 。

此外 , 有的地方以今后若干年的涉农项目作担保 , 撬动地方企业参与社会扶贫 , 让企业垫资百亿修建基础设施 。 当地每年的涉农资金何其有限 , 地方企业心知肚明 , 但“人在屋檐下” , 又不得不响应号召 。

俗话说得好:不折腾 , 不成事;一折腾 , 就有用
。 这是政绩工程的“门道”所在 。 下大力气堵上这“吞金”巨口 , 独山县们的“奇观”才会彻底消失 。

文/珞珈散人
编辑/点苍居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