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美国同学甚至分不清台湾和泰国
中国国际电视台采访人员王冠王冠:谢谢主持人 , 很荣幸参加今天的论坛 。 过去十多年 , 我在华盛顿和北京两地近距离观察和报道了中美关系 。 我认为中美目前最大的障碍之一是双方许多民众对对方社会的了解过于简单化 。 这很危险 , 因为这将使他们容易被操纵和控制 , 被一些政客的反复无常和权宜之计所蛊惑 , 被一些人不断鼓吹中美必须对抗的言论所煽动 。 而在塑造民众认知过程中 , 媒体、评论员和意见领袖“功不可没” 。例子有很多 , 美国人对台湾问题的认识便是其中之一 。2017年 , 我聆听了美国亚洲协会举办的一场学术研讨会 。 台上的嘉宾是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和他当年在纽约大学的恩师杰罗姆-科恩教授 。 两人谈到两岸关系时 , 科恩教授给马英九讲了一个故事 。 他说自己前段时间在学校开了一门东亚安全课 , 开课第一天问班里同学: “你们都知道关于台湾的哪些事情(What do you know about Taiwan)?”一位美国同学迫不及待地回答道:“天啊 , 教授 , 我超爱吃泰餐!(Oh my god, professor. I love Thai food!)” 。 显然 , 这个同学把泰国和台湾两个英文前缀相同的地方搞混了 。这其实反映了一部分美国人对台湾问题的认知 。 根据美国皮尤民调显示 , 76%的美国人认为台湾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 和中国大陆没什么关系 。 他们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仔细研究过两岸关系历史 。 他们的信息很多时候来自美国媒体 。 我写书过程中所做的研究发现 , 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到20世纪70年代 , 美国主流媒体对两岸关系的报道可以概括为“两国叙事” , 所谓的“红色中国”vs“自由中国”(red China vs free China);而80年代后期后至今 , 美国主流媒体对两岸关系的报道以“去中化”为暗线 , 演变为“威权中国”vs“民主台湾”(authoritarian China vs democratic Taiwan) 叙事 。普通美国民众对台湾问题的无知为决策者把台湾问题当筹码对抗北京奠定了民意基础 , 而美国决策精英对台湾问题其实是心知肚明的 。 美国军舰目前以大约每月一次的频率通过台湾海峡 , 《台湾旅行法》和《台北法案》获得通过 , 这都挑战了北京的底线 。 而这些政策的另一个危害是:它印证和加深了中国国内一些保守人士对“美国死心塌地要遏制中国崛起”的刻板印象 , 这些国人呼吁对美国采取更加强硬的政策来捍卫核心国家利益 。于是 , 这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 美国媒体塑造对华民意 , 民意继而被决策层“绑架”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 比如南海、一带一路、新疆反恐、中非关系等议题 。但我们也要承认 , 美国采访人员同行对中国的一些报道是深入而有见地的 , 一些报道是有建设性的 。 中国人其实是能够接受建设性的意见的 。 此外 , 我们也要承认 , 中国民间对美国社会也有误解和刻板成见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三点 。 时间关系 , 我简单说一下 。首先 , 善待采访人员 。 我们在国际舆论场已经听到了很多西方驻华采访人员的抱怨 。 他们提出了很多关切 , 一些合理的关切需要被倾听也正在被倾听 。 但与此同时 , 西方舆论场上却很少听到对中国驻美采访人员遭遇的描述 。 作为一个前驻美采访人员我想简单说两句 。 在美国的这些年 , 我们中国大陆采访人员一直被美方签发单次入境签证 , 也就是说每次离开美国就要重新申请签证 , 手续繁杂 。 假使我们想去巴哈马或其他加勒比地区度个假也要重新申请美签 。 有一次我被迫放弃了前往关塔那摩监狱的报道计划 , 因为那里是古巴领土 , 我们被告知没有美国使领馆可以给我们签发返美签证 。前不久 , 许多中国媒体采访人员被要求离开美国 , 他们其中的很多人我都认识 。 他们一些人拖家带口 , 需要在几周内卖掉自己的车 , 缴纳很高的房租违约金 , 把所有的东西打包带走 。 即使现在留在华盛顿的采访人员也面临一些困难 , 比如美方威胁对中国采访人员签证每三个月审批一次 。 他们的随任家属怎么办呢?一些人的小孩刚刚在当地安排入学 , 难道每三个月就要面临和父母可能分开的情况?就像西方驻华采访人员的关切应该被倾听一样 , 许多中国驻美采访人员的关切也应该得到重视 。其次 , 采访人员和意见领袖应避免“妖魔化对方”的惯性和冲动 。 过去怎么报现在继续怎么报、过去如何迎合民意现在继续迎合 。 这样的惯性使然固然很“方便” , 但它无助于两国民众对对方形成真实的认知 。 没错 , 双方都有国内的现实 , 都有固有的激励和反馈机制 , 都有以偏概全讲故事的惯性思维 , 但作为采访人员、编辑、评论员、意见领袖 , 我们应竭尽所能 , 拓展报道的维度 。此外 , 我们还应该增强1.5轨和2.0轨对话 。 创造机会让双方民间人士、采访人员、意见领袖多多互动 , 让他们在交流过程中倾听彼此的故事 , 建立个人关系 。最后 , 两国应该在双边关系中建立一个“停火区”(a “de-militarized zone” of China-US engagement) , 包括文化交流、教育交流和采访人员交流都应被囊括在内 。的确 , 缺乏对彼此了解的民意容易被“中美必须脱钩”的言论所蛊惑 , 但深入了解彼此后的民意可以推动打造一个富有建设性、着眼未来的中美关系 。谢谢!本文来源观察者网
推荐阅读
- 亲历美国学校科技比赛,拼不了爹的我好卑微
- 美国意图与台湾 “结盟”违背了中美之间的协议
- 欺人太甚!近两个月美国全面围剿中国实录
- 特朗普再发推“让美国再次伟大”他没读懂2020
- 我花50万赴美生子,却受尽美国人白眼。
- 纸老虎?俄媒:美国不敢与中国在南海发生直接冲突
- 特朗普言行被批助长美国歧视亚裔风潮
- 欧洲想从俄罗斯买点气,美国为什么老挡道
- 反击制裁美国才开始!中彻底切断美“左膀右臂”。
- 伊朗又挑事儿,美国第一保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