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画|杜滋龄 | 风景这边独好( 二 )


水墨写实人物画的优势 , 十分显著 。它们特别适合题材重大、场面壮阔、人物众多的主旋律创作 , 所以在建国后政治运动频仍的前30年独尊画坛 。可是80年代“改革开放” , 社会向商品经济转型 , 文艺自由 , 市场繁荣 , 传统上更适合民众审美需求的山水花鸟重兴 。人物画则换成工笔如日中天 , 因其描绘现实生活更唯美而大受欢迎 , 优势在于大题材创作的水墨写实 , 需求有限 , 自然盛况不再 。
书法字画|杜滋龄 | 风景这边独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 集市速写丨97x60cm丨2015年
杜滋龄不为水墨沧桑所动 , 坚持画写实人物 , 但主旋律创作不多 。这既有他个人性情与画风的因素 , 也有浙派水墨人物本身的原因 。浙派的最大特点 , 是比其他任何画派都讲究笔墨 , 但却不利于多人物、大场面的塑造 。一个或两三个人物组合 , 笔精墨妙有价值 , 人多还要笔墨精微 , 就会影响整体性 , 所以整个画派较少重大叙事性创作 。杜滋龄聪明理智地扬长避短 , 尽情发挥速写功夫与艺术个性 , 深入各地记叙不同民族的日常生活 , 题材轻松、人物不多、场面不大 , 作品都像他面带微笑那般温厚近人 。也充分发扬了浙派的笔墨优点 , 达到挥洒自如、炉火纯青的境地 。
需要创作多人物、大场面题材时 , 则适当牺牲笔墨 , 借鉴其他画派 , 侧重人物组合的整体、层次、厚重与份量感 , 例如《光明的使者》一画 。他们这代画家大多并不拘泥门派之见 , 那么杜滋龄有何与众不同呢?依我浅见 , 他是写实写意 , 左右逢缘 , 各有亮点 。而且都出现在一般画家开始停顿甚至走下坡路的60岁之后 , 可谓“踏遍青山人未老 , 风景这边独好” 。
书法字画|杜滋龄 | 风景这边独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 母与子丨166x92cm丨2015年
第一个亮点 , 是他随着岁月增加 , 阅历修养积淀多了 , 作品滋生出诗性 , 很有意境 。例如作于65岁的《雪域夕阳西下落》、66岁的《草原之晨》与《春绿满彝寨》、67岁的《清凉的风》、68岁的《一年一度又秋风》、70岁的《高原牧场之雪韵》和《天寒远山静》、71岁的《晨曲》、74岁的《冰山脚下》等画 。它们都不是仅仅着眼于人 , 而还着力于物——包括牲畜与环境 , 共同构成情景交融的画面 , 所以薛永年的文章称他在“造境” , 确实如此 。
书法字画|杜滋龄 | 风景这边独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 丝绸古道上的歌丨124x136cm丨2015年
“造境” , 乃源于宋画 。《宣和画谱》高度评价李公麟的人物画俗工难及 , 原因是他“深得杜甫作诗体制而移于画” , “以立意为先” 。意思是将作诗的构思方法引进绘画 , 使其产生诗性意境 。这就是“造境” , 先由王维所创 , 影响及于五代两宋的山水画创作 , 再被李公麟带入人物画 。那是个山水、花鸟、人物全面强调诗性的时代 , 有时人物画为了突出意境 , 已与山水画不好分别 , 例如李唐《采薇图》、马远《踏歌图》、马麟《静听松风图》等画 。这是中国画由文人士大夫主导 , 以文史哲为动力而偏重精神性的逻辑发展 。
宋代的人物画主要还是工笔 , 配以规整的水墨山水背景 , 易得“画中有诗”的意境 。后世发展出文人意笔人物画 , 依然拥有这种基因 , 没画背景时 , 就直接题诗表达意境 。中国画在世界绘画之林 , 特色鲜明浓厚 , 独一无二 , 一目了然 , 与蕴含诗性大有关系 。可惜水墨写实人物画诞生与壮大的年代 , 教育西化 , 文脉断裂 , 又前逢国难 , 后多运动 , 所负创作大多题材严肃 , 叙事沉重 , 导致诗性丧失 , 变得太过现实乏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