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协同让村里人过上城市小康生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6月12日 , 80岁的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儒林村村民罗汉滋来到村卫生站 , 挂号、看病、拿药 , 整个过程只花了一元钱 。 “患高血压、心脏病好多年了 , 我差不多每星期都来 , 这项政策很好 , 如果自己买药要花两三百元呢 。 ”谈起“一元看病”的实惠 , 罗汉滋说 。
为解决农民看病贵问题 , 早在2008年5月1日 , 花都区就开展“一元看病”试点工作 , 村民在村卫生站看病 , 只收一元挂号费 , 药品及诊疗费全免 。 2016年“一元看病”实现了与城乡居民医保的衔接 , 村民在村卫生站就诊先行医保门诊报销 , 自付部分由区财政予以二次补助 , 可持续性大幅增强 。
“一元看病”只是珠三角地区城乡协同发展的一个见证 。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乡镇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之一 , 乡镇“钱袋子”鼓了之后 , 医疗、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等方面是否跟得上?村里人又是如何过上城里人的小康生活的?
协同医疗 , 打通群众看病的“最后一公里”
“以前大病小病都要去镇上 , 现在不用了 , 大病去镇上 , 小病在村里就可以看 , 这里的医生很专业 。 ”罗汉滋一边说 , 一边拿出手机 , 点开一个“儒林高血压”微信群 , “卫生站的大夫就在这个群里 , 有啥事我就会问大夫 , 大夫还会经常询问我的身体情况 , 提醒我按时吃药 。 ”如果说“一元看病”解决了看病贵 , 那么 , 家庭医生签约则解决了看病难 。
罗汉滋说的大夫 , 就是卫生站的主治医师邱华 。 邱华是花山镇15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一员 。 “我们每个团队负责2到3个村级站 , 由中级职称医生担任团长 , 每个团队由团长、乡医、护士、公卫医生组成 , 协同作战 。 基层群众如有身体不适 , 可以先去村级卫生院 , 如果病情严重 , 可以由家庭医生签约团队负责转入门诊、住院或上级医院 , 这样就由被动服务转为主动参与 , 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就医需求 。 ”花山镇卫生院院长凌济忠说 。
“设备越来越好 , 药品越来越多 , 而且每3年我会参加3个月的轮岗培训 , 促使自己不断提高 。 ”邱华表示 , 10年来村卫生站的变化也让她记在脑中 。 这只是改变的一个局部——基层医疗机构树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人人参与质控的理念;新技术新项目如胰岛素泵的床边使用技术、糖尿病足的创面护理技术、颈椎外伤患者的颌枕带牵引术、痰培养检查等也陆续开展起来 , 特色专科不断壮大 。
经过10年探索 , 花都区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 基本建立满足不同人群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宽卫生服务领域 , 提升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 构建起“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的三级农村卫生服务格局 , 实现业务量、医疗质量、医务人员待遇、群众健康素养、社会满意度的五个提升 。
“没有全民健康 , 就没有全面小康 , 而全民健康的短板在基层 , 所以 , 我们要做到的就是打通基层群众看病的‘最后一公里’ 。 ”凌济忠表示 。
转型升级 , 村级工业园有了新气象
乘车经过广东佛山顺德区龙江镇 , 道路两旁能看到很多家具工厂 。 一场“腾笼换鸟”的大动作——村级工业园改造正在这里悄然推进 。  
“我的家具工厂是从父辈开始做起的 , 也就是几个人‘小打小闹’ 。 村改开始时 , 我们投票也有顾虑 , 担心没啥收益 , 后来看到政府有相关扶持政策就支持了 , 现在工厂临时搬到了附近的村子 。 ”顺德区龙江镇新华西村村民李樟添说 , 很期待村级工业园面貌由原来的“脏乱差”工厂变为标准化车间 。
顺德很多村级工业园区形成于改革开放前后 , 几十年过后 , 布局散、规模小、污染重、产出低的转型困局逐渐凸显 。 为突破发展瓶颈 , 佛山将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作为政府“头号工程”强力推进 , 通过摸底对全市1025个村级工业园进行登记造册 , 按照“一园一策”的方式制定整治标准 , 分类推进 , 依法淘汰落后产能 , 为产业发展空间、生态文明建设腾出空间 。 同时 , 统筹规划村级工业园改造、村居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 , 提升城市品质 , 改善乡村生态;以新发展理念运用项目改造成果 , 打造新的产业平台和发展载体 , 引入一批科技水平高、产业带动强的企业落户 , 带动集体资产增值和集体经济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