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救生艇》:精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缩影与寓言( 四 )


第二次世界大战|《救生艇》:精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缩影与寓言
本文插图

那么 , 希区柯克是如何在狭小的救生艇上注入广阔的社会内涵与营造辽阔的现实背景的呢?
我们看到 , 影片里的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背景 。

《救生艇》上的人物 , 是逐渐增加的 。 影片中的人物众多 , 但电影从容不迫地介绍人物的个性与背景 , 使得每个人物都代表着一个社会的层次 , 从而能让船上的人物映射到更广阔的社会现实 。
最先出现在船上的女作家 , 是由黑人乔救上来的 , 之后出现在船上的加油工 , 开启了他与女作家的主要矛盾 , 接着是无线电员的出现 , 再之后是女护士带来了伤腿水手与百万富翁来到船上 , 紧跟着是一位英国母亲带着自己的婴儿 , 最后是德国船长被救上船 。
第二次世界大战|《救生艇》:精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缩影与寓言
本文插图

这些人物都连带着自己的背景、他们过往的情感、他们对未来的期待 , 从横向的现实的层面与纵向的历史的维度 , 交待了他们与社会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 他们上船之后 , 也是他们的背景在发生着碰撞 , 从而可以感受到人物背负的存在方式 , 为小艇上的现实冲突注入了社会关系这一个重要元素 。
这样 , 电影里每个人都不是单薄的人 , 而是丰厚的有着社会背景的立体的人 。

不断地让人物在小艇上发生理念、价值与习性的碰撞与交锋 , 让人物的个性得到彰显 , 从而使各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人性 , 辨别度与差异化非常明显 , 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 既给人留下明晰的个性 , 同时也能对应社会上的富有代表性的社会群体 。 电影里对群体人物的分层化刻画相当的成功 , 也给我们电影如何塑造群体形象提供了经验 。
第二次世界大战|《救生艇》:精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缩影与寓言
本文插图

而在这方面 , 我们中国电影往往会在众多人物出现的电影中存在着人物模糊、难以辨清的状况 , 这根本原因 , 就是我们不擅长为人物设置丰富而确切的背景 , 像《救生艇》里的人物 , 都带着他们的过往历史与背景出现在影片中 ,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受他们的历史维度所左右 , 所以每一个人都展现出一个鲜明的自我 。 这样的塑造环节 , 是通过人物之间的碰撞来展开的 , 电影里对每一组人物都没有忘记让他们充分交锋 , 从而使他们的状态发生一种特殊的推动人物刻画的熵变 , 让他们的个性昭然若揭 , 同时也丰满了人物在小艇上的思想作为 , 赋予了电影以一种充实而丰满的力量 。

因此 , 《救生艇》里对人物刻画因为受空间限制 , 没有一点外界的干扰 , 这样 , 整个电影没有什么冗赘的无关核心的多余镜头 , 这在希区柯克电影里并不多见 。 我们都知道 , 希区柯克拍电影的时候 , 会有一种平均用力的弊端 , 比如在《爱德华大夫》中 , 希区柯克会把一些镜头耗费在无关主体的细枝末节上 , 如开头女医生在履职经历中与一名女病人发生的冲突 , 与核心情节并没有什么关联 , 还有剧中男女主人公在拜会老师的时候 , 遇到同时等待的几个警察在那里闲聊 , 电影也不作删节 , 如实交待 , 其实也拖慢了电影的节奏 。 希区柯克的电影里 , 会出现面面俱到的情景 , 对每一个场景 , 都采取一种实录的方式 , 冗长地予以交待 。
第二次世界大战|《救生艇》:精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缩影与寓言
本文插图

而在《救生艇》里 , 我们可以看到 , 却收放自如 , 简略得当 。 一些进展性的镜头 , 希区柯克毫不犹豫地予以省略 , 反而产生一种出人意料的镜头撞击效果 。 比如一场风暴之后 , 一直如乌眼鸡般对立的女作家与加油工却形同恋人一样依偎在一起 , 如此巨大的反差 , 令人忍俊不禁 , 但又合乎两人关系的水到渠成的逻辑发展 。

影片里对船上的各组人物 , 也是用视角的方式 , 进行遮蔽式表现 , 比如当德国船长为伤腿水手动手术的场景 , 就是通过掌舵者的视角来略掉具体的手术过程 , 而在最后一场溺死德国船长的戏份里 , 镜头也置于船边上的旁观者位置 , 看到的是美国人群情激愤扑上去殴打德国人的背影 , 夸张的人物背影动作 , 带有一种写意效果 , 展示出美国人的一种强烈的仇恨情绪 , 而镜头的冷静的站位 , 则带有一种鲜明的讽喻效果 。 镜头的冷与面对的人物的疯狂形成了一种黑色幽默式的比对 , 显现出希区柯克对镜头运用上的独特的个性化追求 。
第二次世界大战|《救生艇》:精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缩影与寓言
本文插图

《救生艇》可以说将题材赋予电影的各种可能都淋漓尽致地作了展现 , 体现出以小见大、见小搏大的电影风格 , 它与《怪尸案》都相当于一个小品式作品 , 但是它蕴含的内涵却并不狭小 , 是以在笔者看来 , 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伟大的电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