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虚拟男女友”翻红:购买线上情感服务的动机是什么?( 二 )



情感|“虚拟男女友”翻红:购买线上情感服务的动机是什么?
本文插图

一位与笔者聊天的男性陪聊者的朋友圈发言 。

根据笔者对诸多陪聊从业者的采访 , 在开始聊天之前 , 或者刚开始聊天的时候 , 虚拟恋人需要建立初始人设 , 这一档案包含身体形态特征、身份特征、性格特征等等 。 初始形象建构完毕后 ,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入戏”“让人设不要崩塌” 。 通过积极扮演某一理想型的角色 , 在服务的整个过程中 , 要让消费者有一种共同演绎 , 能够沉浸其中的感觉 。
或许 , 这就是“虚拟恋人”真正贩售的东西:双重角色扮演的恋爱游戏 。
对于消费者来说 , 他们期待在网络中建构出那个符合现实社会标准的有吸引力的对象 。 可能是现实中根本无法拥有的对象的代替 , 即便十分清楚在屏幕的那一方是一个和自己并不具备真正关系的人 , 消费者依旧可以通过设定角色并短暂地浸入这种体验 , 凭借自己的喜好对“无身体”的虚拟人物附着情感 。 这种恋爱不必被现实所“打扰” , 消费者不需要去思考“这个对象的条件与我是否般配”“我们到底合不合适”等问题 , 几乎完美的身份及身体特质甚至让他们没有了再去“质疑”和“想象”的空间 。

此外 , 在这段“恋情”中 , 消费者也可以扮演更好的自己 。 在采访中 , 陪聊从业者称 , 他们除了为自己设定身份以外 , 也会用一种巧妙的方式确定消费者希望在这段关系中为自己赋予的身份 , 如“你还是学生吗?你的声音很年轻”;或者“你听起来很有知识 , 很有文化” 。 当消费者回答后 , 他们不会质疑对方的身份
(哪怕有时候能够明确地感知到对方在说谎)
, 而是会顺着这个身份扮演下去 。
由于网络上的身体被各种媒介所隔离 , 这种被塑造的理想化的沟通场景就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所形容的松散的、不愿意遵从既定规则的社会交往状态 。 因此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为塑造完美自我而进行角色建构的可能性 。 虚拟恋情的消费者可以建构出一个“理想自我”来投入恋爱 , 弥补真实社会中的缺憾 。
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为何女性比男性更需要这样的情感服务?目前的主流猜想有:女性更需要“被肯定”;女性更需要或者更缺失情感上的回馈;女性更希望逃避社会对其无处不在的“审视”
(甚至来自于恋爱对象)
, 而寄希望于体验一段比现实更为轻松的关系等等 。 我们无法获得一个标准答案 , 但无论如何 ,“扮演”和“人设”的重要性清晰揭示了“虚拟恋人”的不真实 。 一直以来 , 这种不真实是被诟病的:因为是假的 , 所以永远比不过真的 , 虚拟恋爱不过是模仿真实恋爱的拙劣赝品 。 不过 , 另一种可能是 , 这些消费情感的年轻人恰恰不需要一段真实的关系 。
“被爱” , 一种权力的游戏
当人们谈及“虚拟恋情”、“虚拟友情”的时候 , 极易陷入一种误区 , 即认为选择这种情感陪伴服务的人一定是缺少恋爱/朋友的 , 他们需要虚拟的关系去替代真实的恋爱与交友体验 。 其实 , 上文已揭示了“虚拟恋情”和真实恋爱在体验内容上存在巨大的差别 , 除此之外 , 两者之间还有其他区别——和其他付费体验一样 , 购买者和服务者双方有权力地位的明显不同 。

从时间上 , 虚拟恋人服务是一种完全“不打扰”消费者真实生活的服务 。 这种服务是发生在网络中的 。 由于没有了时间与空间的约束 , 它变成了一种“随时随地”的快餐式情感服务 。 任何时候 , 只要消费者有需要 , 就可以通过网络下单找人倾诉或陪伴 。 这种即时性是真实的情感关系所无法保证的 , 因为就算是如胶似漆的恋人 , 也很难做到对对方24小时在线随叫随到随时陪聊 。

从服务态度上 , 也彻底贯穿了“消费者是上帝”的原则 。 开始服务前 , 消费者可以在微信群里进行试音 , 让不同的陪聊人员一个个发语音到群里 , 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口味” , 选择喜欢的类型 , 再进行聊天 。 开场聊五分钟不满意可以换人 。 聊天过程中 , 陪聊对象会全程配合消费者聊天的话题 , 消费者不用像正常交际一样担心自己的话题对方是否喜欢 , 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礼貌等等 , 因为这些陌生“恋人”总能无条件地接纳他们 , 给予他们正向的反馈 , 毕竟 , “恋人们”都想获得续单、小费或者五星好评 。 在笔者的采访中 , 许多陪聊人员都表示 , 自己有时候为了维护和客户的关系 , 会在聊天时间外额外多聊一些 , 或者额外说一些讨好的话 。 不过 , 有时候也会碰到消费者多聊了半天却不肯续单或者给好评的现象 , 此时他们会感到气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