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军校毕业季|带着对使命的思考走出课堂,走上属于自己的军旅之路( 二 )


都说艺术源自生活 , 直线加方块的军营 , 曾让不少学员在创作时觉得颇为“单调” 。
“艺术专业的学员普遍比较感性 , 要把教育和创作相结合 , 用军营阳刚的特质牵引创作、浸润心田 。” 学员队队长易大超的话 , 道出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秘诀”——无论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点评 , 教员和队干部们总会将学员的目光引向朝气蓬勃的训练场 , 带领大家感受来自军营本身的青春活力 。
渐渐地 , 张卉和同学们发现了军号吹响黎明的壮美、阳光洒进教室的温暖 。身边的正能量 , 让大家明白自己该为谁而创作、该怎样创作 。
教育的本质 , 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
“推动”学员刘坤鹏的 , 是一堂“特殊”的思想政治课 , 而这堂课的主讲人是他自己 。
开展“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教育 , 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巩进军 , 安排每名学员围绕主题进行10分钟的自主授课 。
授课时 , 刘坤鹏选择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偶像”——“独臂英雄”丁晓兵 。从断了手臂完成侦察任务 , 到独臂参加抗洪抢险 , 短短10分钟的讲述就如同打开了一部“微电影” , “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标准伴着“左手礼” , 深深地烙印在学员们的脑海 。
刘坤鹏的讲述结束了 , 探寻初心的旅程才刚刚开始——爬冰卧雪的边防战士、喊响“跟我来”的基层主官……鲜活的故事把“铅字”变成了带着温度的画面 , 学员们被一股家国情怀包围 , 情感的共鸣凝聚起对理想信念的共识 。
“要想打动别人 , 先要打动自己 。我们选择的恰恰都是最触动自己的故事 。”刘坤鹏的话道出了这堂课“气场”的来源——每个人带来一颗火种 , 思想的火焰便会释放出强大的能量 , 指引着大家向前、再向前 。
走出教室 , 成长的课堂依旧在延伸 。每天清晨 , 宿舍楼里都会准时响起学员大队自办的广播 。
“选择大家爱听的内容 , 真是一门学问 。”学员郭清林说 。准备期间 , 大家不仅要选取“吸引耳朵”的内容 , 还要紧扣每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 。
文学专业负责撰稿 , 音乐专业创作歌曲 , 戏剧专业担任播音……“校园里 , 总有一股力量感染着我们 。”当把坐下“听道理”变成一起“讲故事” , 学员们在筹备的过程中提升了专业实践能力 , 为将来成为真正的“教育者”打下了基础 。
“舞台上 , 看到未来的自己”
不久前 , 戏剧专业学员晁钰棋做出了自己的毕业选择——到基层部队去 。
从小到大和父亲聚少离多 , 晁钰棋一直对身为军人的父亲有些“成见” , 也对军人这一职业产生了偏见 。
“改变我的 , 是一场戏 。”在排演剧目《历史的天空》时 , 晁钰棋担任B组男主角 。学院结合原著和剧本穿插开展的红色历史教育 , 让晁钰棋“入戏”很深 。
当晁钰棋看到剧中人物在革命洗礼中成长 , 把毕生心血献给军队时 , 到一线摔打磨砺的念头渐渐清晰 , 他暗下决心:“不仅要在舞台上演好角色 , 更要在现实生活中演好军人角色 。”
一次赴部队演出谢幕时 , 千余名官兵突然“唰”地起立敬礼 , 晁钰棋和同学们被震撼了 。他们深知 , 这是战友们在用最崇高的方式 , 向军人的荣光致敬 。刹那间 , 晁钰棋读懂了剧本 , 读懂了父亲 , 也读懂了自己 。
“舞台上 , 我看到了未来的自己 。”晁钰棋说 。
影视文化管理专业毕业班学员周寅觉得作为文艺骨干 , 将来主要任务是“搞创作” 。在他眼中 , 一个完美作品的分量 , 远远重过一堂教育课 。
“要让大家自己说服自己 。”面对学员们的理解偏差 , 担负教学任务的青年教员刘帅并没有急于搬出条条框框的大道理 。
“为什么几条标语 , 就能动员老百姓踊跃参军?”“为什么文工队要冒着生命危险把节目送到前线?”……
一串问题牵出一串故事 。课堂上 , 刘帅从红军长征讲到抗美援朝 。在讲到红军战士用歌曲瓦解敌军斗志时 , 学员们感到了文艺骨干的“战场价值” 。在听到志愿军的文工队员们为了给战士们送去“精神给养”而牺牲时 , 大家不知不觉地眼眶湿润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