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光明时评:客户莫名背4000万贷款担保,暴露了什么?
作者:默城
据媒体报道 , 7月7日晚 , 一位网友发文称 , 因买房需要个人征信报告 , 当天下午两点 , 她前往中国人民银行查询征信 。 不查不知道 , 一查吓一跳 , 这位网友名下竟然莫名多了4000万的贷款担保 。 央行征信显示 , 这位网友于2020年3月26日在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田背支行给深圳市远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担保了4000万元贷款 , 而这位网友对此毫不知情 。 并且其表示自己身份证没丢、没去过深圳 , 当前更是没有任何建行银行卡 。
本文插图
【房地产|光明时评:客户莫名背4000万贷款担保,暴露了什么?】
据悉 , 这位网友一开始向建行投诉时 , 换来的是“踢皮球”的客户经理和“不知情”支行 。 其报警和在微博曝光后 , 建行回复称“因为同姓名 , 同性别 , 于是客户经理电脑系统录入的时候选错了 。 ” 这位网友遭遇的问题 , 也让一些对公客户经理联想到了贷后流于形式、随意填写客户信息等“惯常操作” 。
一个用户 ,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上“4000万贷款担保” , 身份证也没有丢失 , 这锅银行逃不掉 , 果不其然 , 银行给出的理由只是一句轻描淡写的“选错了” , 具体来说就是相关银行员工在提交信息时操作失误 。 此事最新情况是 , 目前这位网友征信记录已调整 , 对个人征信无影响 。
虽然此事看起来已经得到解决 , 但仍有一个最大问题值得追问 , 那就是银行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首先 , 聚焦提交信息的操作 , 即使遇到同名信息 , 也应该通过查看具体信息 , 来保证操作不会出错 。 毕竟每一个人的身份证号都是不一样的 , 只要稍微仔细点 , 这样的错误就不会上演 。 如此 , 与其说相关员工操作失误 , 不如说其可能连详细信息都没核对 , 那这就不是操作失误 , 而是严重的工作失职 。
退一万步讲 , 即使相关银行员工在提交信息时操作失误 , 录入了错误的用户信息 , 难道银行之后对公信贷信息就没有审核机制和程序吗?经办客户经理和审贷人员都在干什么呢?对此 ,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 , 实践中对公信贷信息的审核往往缺少刚性核验环节 , 都是人为审核 , 而公司贷款信息审核的重点常是企业信息 , 因此也是有出现此类错误的可能性的 。 症结还是贷中、贷后管理流于形式 。
还有 , 当给客户办理贷款担保时 , 难道不需要电话和相关客户沟通和确认信息?办理好之后不需要对相关客户通知到位?如果连这些机制和步骤都没有 , 那岂不是意味着银行想给哪个客户办理贷款担保就给哪个客户办理?如此一来 , 岂不是乱套了?
使用用户信息和给用户办理业务 , 都不需要门槛了 , 主动权和决定权全在银行 , 这让用户的信息和权益 , 随时都有“裸奔”的可能 。 试问银行 , 这将客户利益置于何地 。 要知道 , 客户是服务对象 , 而不是“工具” 。
据悉 , 在办理这类业务时 , 在法人身份证还没拿到情况下 , 有的银行就先在系统里随便选一个同名的 , 之后再变更 , 一般中型或者小型企业会出现这种情况 。 还有的银行为了抢占信贷资源 , 客户经理会先在系统里建立信贷台账 , 之后再有其他支行想给该客户放款 , 就会比较麻烦 , 甚至受到阻碍 。
种种乱象都指向了相关银行内部的问题 , 这不仅仅是管理制度缺失以及程序不规范不严苛的问题 , 也暴露了相关银行在思维层面上的硬伤 , 忘却了“用户至上”才是应有追求 。
网友莫名背4000万贷款担保这事 , 虽然网友最后没有产生实质性损失 , 但过程中仍然被添了不少堵 。 而且 , 若不是报警和公开爆料 , 问题的解决还不知道被银行踢皮球到什么时候 , 这也是忘却用户至上追求的一个缩影 。
管中窥豹 , 对于银行来说 , 忘却了用户至上 , 消解的便是社会和民众对银行的信任 。 所以 , 要想重获信任 , 既要清扫整治业务管理和机制层面的“隐秘角落” , 也要清扫整治思维层面的“隐秘角落” 。
推荐阅读
- 房地产|上半年北京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3.6%
- 房地产|二手交易平台上挂出大量凶宅出售广告 背后暗藏什么玄机?
- 光明网|甘肃签订21个混改合作和产业链协同合作项目协议
- 房地产投资|盛松成:“房住不炒”保持一致连贯是市场稳定基础
- 房地产|2020年第二季度87个城市住宅地价环比增速上升
- 光明日报|跨省团队游重启文旅界积极响应 市场将逐渐恢复活力
- 房地产|徐家汇:优质商圈隐蔽高比例自有物业价值霸主
- 光明网|连云港将出资加入这家江苏国企
- |如果只能全款买房,房价会下降吗?
- 光明日报|中国游戏用户超6亿趋近饱和 游戏企业如何“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