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血战台儿庄》有感
老电影《血战台儿庄》有感。昨天晚上我特意去搜一下老电影《血战台儿庄》 , 又重新看了一遍 , 小时候看过这部电影 , 那还是农村放映露天电影的时候 , 上代人特别喜欢看这类题材的电影 , 看完后第二天晚上他们就聚在小卖部门外 , 开始讨论前朝往事 。 据说这部电影是为了缓和两岸关系 , 专门拍给台湾看的 , 先是在香港上映 , 当时就人山人海 , 热血沸腾 , 很快就传到自由台湾 。 既然是释放善意 , 电影当然会客观、真实许多了 , 电影的布景、道具、服饰、场地都很逼真 , 不像现在看的神剧 , 服饰过分鲜艳 , 武器也极其先进 , 战斗力几乎都是势如破竹 , 无坚不摧 , 丑化敌人无能 , 也是历史虚无主义 。 电影还原了战争的残酷 , 自己的落后和一些不足 , 面对日本机械化的进攻 , 人海战术也于事无补 , 最后都落得伤亡惨重 , 补给缺乏 , 各路也因为援军不能如期而至 , 最后不是撤退 , 就是战死 。 电影也刻画了蒋介石抗日积极的一面 , 对军纪败坏的川军颇有微词 , 对韩复榘放弃济南更是恼羞成怒 , 在王敏章的追悼会上伤感致辞 , 面对日本飞机毫无惧色 , 同意了让张自忠复出抗日 。 电影里 , 看到了民族的绝望和悲愤 , 看到了侵略者的顽强和嚣张 , 手无寸铁的百姓被杀的堆满街道 , 国军各路也是精疲力竭 , 尸山血海 , 或摇头叹息 , 或欲杀身成仁 , 或呕心沥血 , 当然也有按兵不动 , 保存实力的人 。 总结当年的历史环境 , 延安方面依靠苏联扶植 , 南京方面在列强间寻找支持 , 最开始的只有德国在装备华军 , 后来全面抗战后 , 苏联才援助中国 , 目的是利用华军牵制日本 , 避免日本北进 , 德国东进 , 在莫斯科会师 。 各地军阀表面承认一个中国 , 实际上还是拥兵自重 , 尔虞我诈 , 不过与宋明的党争比起来 , 民国各路诸侯要开明的多 , 最起码能一致对外 。 当时的日本还处于饱受天皇精神殖民的时代 , 效忠天皇是极大的荣誉 , 武士道精神蒸蒸日上 , 和中国封建帝制思潮差不多 , 尊王攘夷 , 所以日本军人是封建思想 , 配合了现代化武器 , 自然就所向披靡 , 真是一副“捐躯赴国难 , 视死忽如归”的画卷 。 其实日本一直受到中国文化影响 , 比如日军喜欢把华军尸体堆起来 , 然后一块拍照 , 这些在中国古代也很流行 , 称作京观 , 汉朝还有一个习惯 , 打到敌人腹地后 , 立一块碑 , 刻满功绩 , 然后再班师 。 二战我国以一个四分五裂 , 积弱积贫的现状 , 敢于迎头痛击强敌 , 而且能苦撑八年 , 这些奇迹都取决于日军所形容的抵抗意志 , 而这意志又是华夏文明孕育而成 。 如古往今来的诗篇 , 人物传记 , 都可以激励后人视死如归 , 杀身成仁 , 小到做人做事 。 每个民族都有根 , 这个根就是文明的传承 , 如果某个朝代在特意消亡文化 , 迫害读书人 , 那么文明就会断层 , 文化就会畸形 , 民众就会缺乏文化而丧失良知 , 德行 , 就变的委曲求全 , 寡廉鲜耻 , 缺乏抵抗侵略的尚武精神 。 这就是经济强国和文化强国的区别 , 经济满足的是资本 , 文化的普及是一个民族的觉醒 。 尊重对手是一种胸襟 , 也是一种勇敢 , 日军面对视死如归的敌人 , 在对方战死后会集体哀悼 , 拼刺刀的时候会卸掉所有子弹 , 自己战败了会自杀明志 ,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士可杀不可辱 。 近年来鼓吹什么中流砥柱 , 这部电影外也少有反应正面战场的作品 , 去年一部《伍佰》到现在也没有上映 , 不知道将来 , 正面战场的历史会不会被抹的一干二净 。
推荐阅读
- 中国青年报|3分钟售罄!今天,这里的电影票卖得太火爆
- 【随笔】 读诸葛亮《诫子书》有感(改创)
- 电商顶流李佳琦落户上海-对特殊人才、引才有感
- 电影分级意味着认可了某些作品存在的价值
- 电影|微电影《过上好日子》真情令人泪目
- 影院复工!成都卖出全国前三张电影票和首日最高票房
- 电影胡侃|口试:玉字加一笔,是什么字?95后沉着应对,录用
- 我们和50个电影人聊复工:狂欢过后,忧大于喜
- 电影院即将开门 工作人员感叹:终于不用做微商了
- 影院要开门了,《唐人街探案 3》们为何不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