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为房屋通风?冷巷、瓦片“齐上阵”,通风纳凉不在话下

|古人如何为房屋通风?冷巷、瓦片“齐上阵”,通风纳凉不在话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古代建筑
说到建筑的通风换气功能 , 最先能让人想到的就是窗户了 。《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窗”:象形字,从穴,囱音 。“囱在墙曰牖,在屋曰囱 。”也就是把洞开在墙上的叫牖 , 把洞开在屋顶的叫囱或者窗 。后来 。烟囱与天窗区分开来 , 天窗取代了牖而成为窗户 , 窗特指房屋墙上通气透光的装置 。
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古代 , 古人也利用有限的建筑材料和简单的工具造出了很多伟大的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房屋绝大多数采用木材 , 木材虽然取材容易、加工方便 , 但是潮湿后容易腐朽、生虫 , 保持干燥通风的建筑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 因此在炎热的夏天通风散热就成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古代的通风设计面面俱到建筑材料利于空气交换
对于古代的百姓来说 , 最重要的通风工具就是窗户了 。古代的窗户一般采用的是支摘窗 , 窗户由木质材料制成 , 炎热或者需要通风的时候 , 只需要把窗户支起来即可 , 既能够遮阳又能够换气 。元代诗人党怀英在《鹧鸪天·云步凌波小凤钩》中写道:“开帘放入窥窗月 , 且尽新凉睡美休” , 就写出了古人在夏天的夜晚开窗纳凉的惬意之情 。
|古人如何为房屋通风?冷巷、瓦片“齐上阵”,通风纳凉不在话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明清建筑:故宫
古代的屋顶大多用瓦片叠加而成 , 瓦片层层叠在一起 , 上边的瓦片会把紧挨着的下边瓦片的大部分都给盖住 , 这样下大雨时也不容易漏水 , 而且瓦片间还有一定的缝隙 , 夏天会有微弱的空气流动经过瓦片之间的缝隙 , 达到外界气体以及热量和室内交换的效果 。一些宫殿的重檐式屋顶设计也具有和瓦片一样的效果 , 大殿的顶部空间很大 , 殿内的热气上升到顶部 , 可以通过重檐之间的缝隙散发热量 。
明清时期 , 官式建筑已经定型 。重檐庑殿顶就是明清所有殿顶中的最高等级 , 重檐式建筑结构有威严庄重之象征 , 皇家宫殿多为重檐歇山顶和重檐庑殿顶 。因为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 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不断增大 , 民间建筑呈现在前朝的基础上 , 减少了斗拱的作用 , 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 。这样就简化了建筑结构 , 节省了木材 , 是符合明清社会背景的一种改变 。建筑结构设计合理
古代的建筑多用木材搭建整体构架 , 房屋或者宫殿的承重柱都是圆柱状木材 , 其他地方常常是砌的砖 。在砖墙于木柱相交的地方 , 常常采取的措施是用墙体把木柱包起来 。柱子被密封在墙体中后 , 容易受潮、糟烂或者腐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古代的工匠在墙面的底部留一块镂空的砖 , 方便内部通风 。
紫禁城的墙体就是采用的这种镂空设计 , 在木柱与墙体连接的地方 , 留有一定的间隙 , 在木柱对应的墙体底部位置留一个镂空的砖块 , 当外部温度与内部温度不一致或者外部有风吹过的时候 , 墙体内部与外界有一定的压力差 。气体依靠压力进入墙体内部带走湿气 , 木柱也就能够保持干燥了 。
|古人如何为房屋通风?冷巷、瓦片“齐上阵”,通风纳凉不在话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天井
在比较炎热的南方 , 古代的工匠们把天井、走廊、弄堂的结构配合起来 , 形成穿堂风加快院内与外界的空气交换 。穿堂风主要靠的是从天井引入的凉爽空气 , 因此天井的结构就尤为重要了 。天井由房屋和马头墙围绕而成 , 马头墙很高 , 能够完全遮住炎热的太阳光 。从早到晚太阳都无法照射到天井中的地面上 , 地面的阴凉处甚至可以长满苔藓 , 可见天井设计的通风遮阳效果之好 。古代其他有关通风的建筑设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