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章同人|描画的面纱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描画的面纱
毛姆在50岁时写下的一个近乎完美的爱情故事 。
因为每个人都在故事中找到了自己 。
这本小说讲述了爱情中的所有不美好 , 背叛、猜忌、报复 , 还有我们终将面对的离别与自我救赎 。
这就是《面纱》 。
女主角凯蒂为了逃避家庭 , 防止自己年老色衰 , 赶紧嫁给了才认识没多久沉默寡言 , 不解风情的沃尔特 。
(以上是沃尔特向凯蒂求婚时的场景)
然而没多久 , 凯蒂就爱上了幽默风趣 , 深得女人心的情场高手汤森 。 当然 , 汤森并不爱凯蒂 , 他也离不开他的妻子 , 凯蒂对汤森来说只不过是一个长得好看的女人罢了 。
凯蒂的丈夫沃尔特发现自己的妻子出轨后 , 清高的他不忍心当面戳穿 , 类似于报复一般 , 把凯蒂带到了中国霍乱肆意的湄潭府 。 最后 , 男主角沃尔特因为感染霍乱死了 , 凯蒂活了下来 , 开始了新生……
(这是汤森得知他们的事情被发现后做出的反应 ,
汤森从始至终都没打算和妻子离婚 , 娶凯蒂 , 而只是在玩弄一个漂亮女人的感情 。 )
1919年冬 , 46岁的毛姆启程前往中国 , 同哈克斯顿一道游历了北京、上海、成都和香港等地 。 在这个几年前推翻了帝制的东方国家 , 一边是军阀割据下混乱、落后的市井生活 , 另一边是壮观的城墙、神秘的庙宇以及闲适优美的乡村景致 。 中国之行让毛姆收获了一出剧作、一本杂文集 , 以及一部精致的小说——《面纱》 。 毛姆在前言中坦陈这部小说酝酿多年 , 最初只是一个吸引人的离奇情节 , 并无任何人物的影子 , 是中国的见闻让虚无缥缈的幽灵有了活生生的肉身 。 小说最初于1924年11月刊发于美国《大都会》杂志 , 随后在英国发表 。 标题The Painted Veil直译应为“描画的面纱” , 取自雪莱的十四行诗:莫去掀起那描画的面纱 , 那芸芸众生称之为生活 。
这是主人公凯蒂在面纱遮蔽的世界中坎坷的心路历程 。 同时 , 虚荣的追求也给她戴上了一副难以摆脱的假面 , 因而这层“面纱”(面具)是双向的:你用面纱遮蔽他人的窥探 , 自己也难以一睹世界之真实 。 已届婚龄的凯蒂故作姿态周旋于求婚者之间 , 缺乏魅力的沃尔特对她的急切了然于心 , 用一种难以理解的固执追求到了她 。
他那刻板的面孔、阴郁的性情无不带有面具的特征;纵使他情真意切 , 对妻子百般顺从 , 也难以得到凯蒂的真情回应 。 这副古怪面具让她无法参透 。 讽刺的是 , 描画得最美的面纱也最为脆弱 。 不忠的恋情败露之后 , 汤森最先撕破了假面 , 而沃尔特那副刻板的面具立刻变成了阴森森的威胁 。
在面纱中陷得最深 , 也最无望的人物当数沃尔特 。 应该说他对凯蒂的爱是自私的 。 他以将凯蒂“带离有危害的环境”为借口让她去面对死亡的威胁 , 自然是出于报复 , 而凯蒂也只能任其拖上一条毁灭之路 , 此外别无选择(这无疑是作家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辛辣讽刺 。 只是在战后 , 以潘克赫斯特为代表的女权运动者们才赢得国家立法 , 让妇女逐步拥有选举权及其他与男人平等的权利) 。 两人间的敌意和偏执在面对一盘蔬菜沙拉时表露无遗 , 让沃丁顿看得目瞪口呆 。
沃尔特至死都没能从自我禁锢中逃脱出来 , 只在临终时留下一句谜语般的“死的那个是狗” 。 这句话出自十八世纪英国作家奥利弗·哥德史密斯发表于1766年的一首诗《一只疯狗之死的挽歌》 。 尽管这首诗曾被当作儿童读物诫勉扬善抑恶 , 但其真实寓意却不可作平常观 。 好人“装束齐整为赤裸者穿衣 , 无论敌友广行善举” , 诗句之间蕴藏着巨大的讽刺 , 就连疯狗的毒力也对善人奈何不得 , 说明有毒的乃是人 , 不是狗 。 他就是那条狗 , 凯蒂是那个人 , 他把当丈夫这一件事都看作是凯蒂给他的恩惠 , 人出轨了 , 狗就想报复 , 带着凯蒂去落后的梅潭府 , 禁锢她向往自由又浮躁的灵魂 , 想让她在死亡的阴影中惶惶不可终日 。 人们都以为凯蒂会死 , 结果凯蒂变得善良 , 开始认清方向 , 他却感染霍乱而死由此看来 , 沃尔特的遗言不仅是自嘲 , 更像是幽愤的控诉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