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文艺批评 | 贾冬阳:“古今之争”与“古今一义”( 四 )


本文原刊于《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
END
注释
[1] 参张志扬:《以身正史 , 以史正论》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 第1页 。
[2] 萌萌:《“古今之争”背后的“诸神之争”》 , 上海:三联书店 , 2006年 , 第1页 。
[3] 刘小枫:《萌萌祭》 , 见萌萌学术工作室主编:《“中国人问题”与“犹太人问题”》 , 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 , 第452页 。
[4] 参施特劳斯:《我们时代的危机》 , 见刘小枫编:《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 , 刘振、彭磊等译 ,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年版 。
[5] 仅举一例 , 在柏拉图《理想国》第二卷 , 格劳孔和阿德曼图斯兄弟将忒拉叙马霍斯“丛林法则”式的“正义观”归因于整个古希腊传统诗教……
【文艺批评|文艺批评 | 贾冬阳:“古今之争”与“古今一义”】[6] 施特劳斯:《德国战后哲学的现存问题》 , 见刘小枫编:《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 , 刘振、彭磊等译 ,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年版 , 第66页 。
[7] 施特劳斯:《德国战后哲学的现存问题》 , 见刘小枫编:《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 , 刘振、彭磊等译 ,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年版 , 第67页 。
[8] 张志扬:《西方主导思想的“一义僭政性”——在甘阳<文明、国家、大学>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上的发言》 , 未刊稿 。
[9] 参张志扬:《讲演:谁来反省科学?》 , 见萌萌学术工作室编:《哲学、科学、神学诸意识形态》 , 北京:三联书店2016年版 。
[10] 参刘小枫:《古今之争的历史僵局》 , 见刘小枫:《古典学与古今之争》 ,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年版 , 第90页 。
[11] 参程志敏:《古希腊哲学启蒙的现代性》 , 见萌萌学术工作室编:《哲学、科学、神学诸意识形态》 , 北京:三联书店2016年版 , 第179-180、182-184页 。
[12] 参张志扬:《是同一与差异之争 , 还是其他?——评德法之争对形而上学奠基之裂隙的指涉》 , 《同济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
[13] 参甘阳:《古今中西之争》 , 北京:三联书店 , 2006 , 页35 。
[14] 张志扬教授如是区分中国、西方与犹太民族的文化类型:“圣言-德性”、“神言-神性”、“哲言-物性” 。 见张志扬:《顺受其正》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
[15] 参冯友兰:《三松堂自序》 , 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 第256页 。
[16] 萌萌:《关于<玩偶之家>的采访》 , 见张志扬编:《萌萌文集》 ,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 第534页 。
或许你还想看
文艺批评|文艺批评 | 贾冬阳:“古今之争”与“古今一义”
本文插图

文艺批评|文艺批评 | 贾冬阳:“古今之争”与“古今一义”
本文插图

本期编辑 | 一溪霜月
文艺批评|文艺批评 | 贾冬阳:“古今之争”与“古今一义”
本文插图

欲 转载本公号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