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谷歌 UX 策略师:解构谷歌用户体验设计的秘诀( 四 )



“我们容易将支配与存在混为一谈 。 ”詹森写道 , “我们总是喜欢冠军产品 , 所以总是认为第二名就毫无存在价值 。 ”
但这并不意味着 , 詹森仅仅是因为流行而对趋势置之不理 。 在一篇长达3000字的长博客文章中 , 詹森解构了阻碍物联网腾飞发展的问题 。 从理论上来讲 , 售价49美元的智能家居设备Google Home或者售价99美元的智能音箱Amazon Echo等产品都算是好产品 , 但同时也需要复杂的硬件和软件系统来支持 。 但这些系统至少需要耗费成千上万才能落实到位 。
对此 , 詹森把这个过程比喻为“用乐高积木来搭建雷克萨斯” 。 他还列举了许多解决方案 , 但遗憾的是 , 我这智商100分的大脑似乎也无法去解构这些方案 。
6. 别发梦了 。 去创造吧 , 看它能带你走到哪里与其设想最终目标 , 倒不如环顾四周 , 看看你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才能走到那一步去 。 更重要的是 , 你还需要探索那些实干的人可能会针对这种疯狂想法会采取何种措施 。 如果能保持这样的做法 , 你总是会打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产品 。
——摘自《没有执行的愿景》(Vision without execution) , 作者詹森

和大多数人一样 , 詹森也非常厌倦围绕科技的相关炒作 。 如今 , 当你打开任何科技新闻网站 , 似乎整个世界即将陷入机器人统领世界和设计婴儿的反乌托邦之中 。
不过 , 正如智能家居设备一样 , 大多数产品都只是一个远大的愿景 , 并没有具体的执行思路 。 “……我们直接跳进了未来的某个极端之中 , 但从来都没有真正意识到 , 要实现一个甚至无法实现的可能性 , 到底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 ”詹森写道 。 他把这样的未来 , 称作“纸上愿景” 。
相比之下 , 詹森建议大家应该努力成为愿景者 , 而不仅仅是空想家 。 愿景者更加看重的 , 并非最终目标 , 而是整个过程 , 因为随着这个过程的 , 最终目标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改变 。 例如 , 在游戏中 , 创作者希望玩家按照他们的意图去追随原有故事的发展进程 。 但实际上 , 玩家会创造自己的“故事” , 而这也是游戏的独特之处 。
写在最后……

  • 不要依赖于假设 , 直接去测试 。 无论是在商业领域 , 还是设计或媒体行业 , 这一点都适用 。 如果你敢于冒险 , 那你就必须作出假设 。 其中的关建在于 , 要像对待愿景一样来对待这个过程 , 毕竟愿景本身往往都是存在缺点和偏见的 。 在创业领域 , 这就意味着 , 要快速构建最小化可行产品 , 并根据反馈做出调整 。 可以说 , 最理想的现实 , 就来自于幻想与实际过程的相结合 。
  • 绝不要想当然 。 哪怕是最根深蒂固的真理 , 也值得去质疑和挑战 。 每一项新科技都希望完全替代上一代技术 , 但在20世纪中 , 仅有少数的创新科技完全地消失了 。 哪怕是今天 , 你仍然可以靠销售传真机来赚钱 。 德国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宣称上 帝已死 , 但基督教价值观却在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 , 其故事本身也成了《星球大战》(Star Wars)以及《指环王》(Lord of the Rings)等热门电影的根基 。 谁能想到 , 本世纪初最受欢迎的社交平台MySpace如今仍有5000万的月活量 。 对这些流行信仰的简短调查 , 往往都能发现最大的机会 。
  • 时刻准备着 。 在我的作品集中 , 一些最让我满意的作品 , 都是在我外出散步或者打盹的时候产生的灵感 。 关键在于 , 要立即停止你当下在做的事情 , 去捕捉那些想法 。 我从不依赖于记忆 , 当我产生新的想法时 , 我会立即停下所做的事 , 然后把它记录下来 。 当我准备开始研究的时候 , 我会回顾这些笔记 。 如果当时没记下来的话 , 十有八九就可能记不住了 。
译者:俊一
【中年|谷歌 UX 策略师:解构谷歌用户体验设计的秘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