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国产芯片突围,中芯国际会是那匹白马吗?


查看最新行情
中年|国产芯片突围,中芯国际会是那匹白马吗?
本文插图

随着登陆科创板 , 国家队的加入 , 政策的支持 , 国际政经局势的变幻不定 , 20岁的中芯国际将迎来新的阶段 。 只是 , 特殊的时点、特殊的国际环境、卡脖子带来的特殊挑战 , 也都让更多的产业使命压和砝码在了它身上 。
导读
1、中芯国际登陆科创板 , 融资额度为200亿元 。 这笔资金如果只用于14nm工艺建成后的量产工作 , 目前看是足够的;但对于长远发展而言 , 200亿几乎只是毛毛雨 。
2、从技术角度看 , 中芯国际离台积电约有5年 , 哪怕其能早一年量产7nm , 中国手机产业就能早一年摆脱风险、带来局势反转的可能 。
3、尽管错失了移动互联网、高端芯片的黄金时期 , 尽管行业积弱已久 , 但九死一生的中芯国际依然是一家中国芯片的标杆企业 。
曾明离开了中芯国际 , 在2020年快要到来的时候 。
那时 , 中芯国际刚刚具备14nm的量产能力 。 他的前同事后来告诉他 , 项目收尾后 , 公司给每人发了一部采用14nm芯片的华为荣耀手机 , 背面镌刻着“20” , 代表中芯国际即将迎来20岁生日 。
半年多后 , 似乎是作为中芯国际的另一个成人礼:它将于2020年7月7日在科创板首发 。 这使它成为中国半导体板块实现“A+H”两地上市的第一股 。

中芯国际是中国大陆芯片先进制程的唯一开拓者 , 目前已量产14nm麒麟710A处理器;而未来 , 其可能是唯一能够承接先进制程工艺需求的国内工厂 。
当下 , 外界对中芯国际的关注已不同以往:无论是对于华为 , 还是对于国内亟待突破的芯片行业 , 它都被寄予厚望;而在国家战略上 , 其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减少对境外芯片依赖为数不多的选择 。
得知自己参与的14nm芯片用在了华为手机上 , 曾明并没有很激动 , 似乎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 他是一名工程师 , 全程参与了中芯国际14nm项目——这是中国大陆目前能够量产的芯片最高水平 。
中芯国际14nm项目在2019年一季度完成建厂 , 二季度进入工艺量产阶段 。 “二季度开始 , 工作压力明显增加 , 上六休一 , 平均每天在公司12.5个小时左右 , 休息或者半夜的时候经常会有电话 , 把一个人掰成两个人用 。 ”曾明介绍 。
在中芯国际 , 员工最大的福利是租住低价公寓 , 但曾明更大的期待是涨薪 。
曾明所参与的是14nm及以下制程项目 , 由梁孟松主导 。
2017年 , 曾供职于台积电和三星、“排名前十的行业顶尖人才”梁孟松 , 加盟中芯国际 , 与原CEO赵海军共同作为联合CEO 。 然后 , 用一年多时间 , 中芯国际攻克了14nm制程 。

一位要求匿名的半导体行业二级市场投资总监表示 , 14nm的量产速度比预期更快 , “新的管理层形成后 , 公司面貌焕然一新” 。
但相比于行业巨头台积电 , 中芯国际显然离挑大梁还相差很远:目前 , 中芯国际员工人数不足台积电的1/3 , 营收不足台积电的1/10 , 归母净利润不足台积电的1/100 。
而从内部看 , 中芯国际20年的发展历程也颇为坎坷 , 领导团队数次更迭、技术人员流失、行业机会的错失 , 都曾让很多业内人士叹息不已 。
不过 , 上述投资总监说 , “很多公司在内忧外困下都出局了 , 能够活下来的 , 都是九死一生 。 中芯国际这20年 , 风风雨雨 , 非常坎坷、非常不容易 , 只能说是吃尽了苦头——有的是不得已、不可控因素 , 有的属于自身决策因素 。 回头看 , 中芯国际肯定是慢了 , 太慢了 。 ”
随着登陆科创板 , 国家队的加入 , 政策的支持 , 国际政经局势的变幻不定 , 20岁的中芯国际将迎来新的阶段 。 只是 , 特殊的时点、特殊的国际环境、卡脖子带来的特殊挑战 , 也都让更多的产业使命压和砝码在了它身上 。


推荐阅读